罗能钧:将新技术植入有灵魂的建筑
2015-04-11     来源:中华建筑报    浏览:58    评论:0        
导读:作为最受瞩目的地标性建筑,中国尊如何实现大项目从细节到整体的实施?怎样把一个新的先进的技术植入进实际的建筑项目当中?业主方
 作为最受瞩目的地标性建筑,中国尊如何实现大项目从细节到整体的实施?怎样把一个新的先进的技术植入进实际的建筑项目当中?业主方应如何把控整个项目,“中国尊”项目的业主方北京中信和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能钧对此进行了总结与思考。

  一个项目从规划到落地,业主在这其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于业主项目管理的角度,如何实现大项目从细节到整体的实施?怎样把一个新的先进的技术植入进实际的建筑项目当中呢?在这里,作为“中国尊”项目的业主方北京中信和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能钧对此进行了总结与思考。
技术与管理的互动
  一个新的技术,从科研中心走向实践的时候,首先面临的是管理的问题和流程的调整问题。这个问题在“中国尊”项目的推进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作为业主方,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提升项目的品质、工期、压缩成本。在项目的管理上,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设计任务书,通过已经建成的同类项目的对标项目,确定我们将建成什么样的品质。”罗能钧说。




          “中国尊”的项目实践


  “中国尊”项目是在北京的CBD核心区,CBD核心区总建筑面积270万平方米,地下、空间50万平方米。其位置在中央电视台的斜对面,高528米。“中国尊”基本的业态是一个写字楼,其整个项目的愿景,就是希望建成一个具有新经济时代的特征,全球著名,有灵魂的超高层的建筑精品。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目标,但是怎么变成现实呢?受工期的限制,业主必须通过做进度计划进行推进,此外还有成本也必须通过投资计划进行控制。那么,怎样将三维技术引入所有的这些管理流程中,这也是罗能钧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最开始罗能钧是困惑的,担忧其软件技术是不是成熟,实施队伍能不能有这样的技术来提供高质量的设计成果,当时有人就对罗能钧说,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已经很明确了,价值点有24项,可以在这些项里选一些点落实,但在当时,罗能钧也实在是弄不准哪些点是真正实用的价值。这时候,罗能钧就觉得,新技术的引进不能为了BIM而BIM,一定要让它起到一定的作用,加强建设的进度,缩短工期,降低成本。这也成就了“中国尊”项目的总体目标。
与此同时,在应用方面,罗能钧还希望这项新技术,能做到在技术与管理上形成一个互动,在项目的建设全过程中进行推广,在深度、广度和系统性上,打造国际的先进水平,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明确一些基本的原则。有人认为BIM是革命性的,至少是管理流程的创新。所以罗能钧当时就提出了整体策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中国尊”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就决定要用BIM技术来做全生命周期的应用,现在国内的BIM标准还不是很完善,这么大的项目也需要多专业的软件协同,最开始是怎么考虑在这个项目上进行全生命周期BIM技术的应用呢?对此,罗能钧认为,全生命周期和经济化建设管理理念都是BIM提出来的。它是一个集成化的技术,当初提出来的时候,也有一些顾虑,比如说软件的成熟度,软件之间数据的交互性,还有参与项目介质的设计团队有很多,参与项目施工承包商他们对于相关技术掌握的程度怎么样,这些都有所担忧,做了大量的调研。后来硬件和软件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条件,但是却没有很好的整合,国外设计施工是可以无缝连接的,可在中国却是割裂的,所以与国内公司做了一些研讨,要体现出新技术在管理上的价值,要有整体规划。在项目上要求有统一的游戏规则,对所有的文件都做了规范,同时提出所有参与这个项目的公司都要有BIM。走到现在,其策划还是很成功的。
有了游戏规则才能玩得转
  一直以来,BIM技术都没有明确的标准出台,没有标准怎么办?因此,罗能钧强调,在项目上,要制定一个游戏的规则,一定要让项目的所有参与方都去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共同建模,共同传递模型,共享数据,规范流程。模型怎么移交?设计各阶段的模型怎么协同?都需要进行规范。对文件的命名,管件的延伸也都要做详细的规定。
其实就目前而言,完全用三维技术做设计是不可能的。所以罗能钧就要求二维和三维模型的图纸差距不要太大,要同步。而且,罗能钧也是花了上千万的资金来支持项目团队来做这样的模型。
思路统一了以后,接下来就是对BIM概念的理解。BIM就是信息的管理和模型的建立,为此,罗能钧认为业主的重心在于管理模型和管理信息上。在这个技术推广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清楚项目的管理模式,每一个参与方在这项新技术里面,应该有什么样的责任?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业主方、设计方、承包方是一个设计的联合体,在简单的三方体系中,植入中国项目管理的时候,因为建设管理法规的约束,就必须要进行设计管理的创新。
设计阶段移交到施工阶段,会有一个模型的交替,施工总包接到这个模型以后,会分给土建和钢结构去做专业模型,再汇总到总模型里面分建出来,变成最后进入现场且指导现场的施工模型,这是其中的一个流程。整个的施工过程完成了以后,在与原来的设计模型进行比较,选择整理运维的数据基础。
那么,在我国施工与设计衔接并不是非常紧密的当今,新技术究竟能给项目带来哪些好处?罗能钧谈到,我们过去做的是上海环球中心,设计院做完施工图后,是不能直接拿到现场施工的,要做二次设计,特别是超高层建筑的二次设计量非常大。因为我们经历过这个过程,所以就想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目前公司已经有了专家库,专家库里面各个专业的施工专家都有,通过专家库来解决可施工性的问题,这样将来施工总包深化设计量就会大大减少。实际很多深化设计可施工性的分析在设计阶段也就得到了根本的解决。有人做过统计,BIM技术出现以后对整个设计工作的生产进行了前移。设计年轻化,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有很多项目确实是在一开始招标的时候就提出了对BIM的要求,但没有对应的商业支持,导致最后走向了形式主义。因为要投入资源,“我们当时引进BIM的时候是这样考虑的,做了大量的调研后就有了一个评估,结果显示是有一些共性的。我们认为新技术的引进不仅仅要业主受益,更应该是共赢的,设计方使用这个技术提高了品质,也培养了设计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如果我们做一个评估,借助这个体量,看看完成这个设计需要多少工作量,引进新技术要增加多少工作量,买电脑和买软件要分开。还要将设计、采购、施工等参与方的这些功能都集成在一起。” 罗能钧如是说。
将虚拟空间变得更加有价值
  从项目管理角度来看,又该怎样推广BIM技术?好多人认为业主是主要的推动力,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从现在的建设方面来看,实实在在将设计、施工和运维整合在一起的就是业主。但是BIM诞生的背景是ITB,就是整体的移交。目前只有业主对项目做一个整体的控制,才能实现这个非常复杂的技术。特别是大型的项目,在设计的移交中就阻挡了BIM的应用,“我们要在管理流程上解决这个问题。”为此,现在“中国尊”的做法就是希望在设计阶段完成对设计模型的可施工性分析,并能有施工总包的专家参与进来。比如在机电总包进来以前,就已经完成了机电的可施工性分析。
目前这个模型的数据,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动态变化过程?设计数据为了设计各专业的协调,设计模型是不是可以完全的用到施工模型?设计模型变成施工模型,哪个数据要做一些调整,哪些数据要补充,哪些数据要出去?这些都是罗能钧现在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罗能钧还希望这项技术对“中国尊”项目整个建设有一个质的提高。其实什么叫BIM?BIM技术就是在现场盖起楼以前,先在电脑上模拟盖一个楼,在这个虚拟的楼里面,把问题解决掉,现场的问题就会少很多。
当然,现在这个阶段,价值体现已经非常充分,二维做一次,三维再复合一次模拟,许多问题就全部解决掉了。“但是这个问题是分类的,可以分成88类,有一些是模型的问题,有一些是技术应用的问题。这些我们都做了区分。”罗能钧说,“同时,我们还想从缺少标准的情况下自己来完成导则和标准,国外的很多东西,我们可以借鉴。从项目的实践到标准的制定再到互动的本身都是很有意义的,现在都是大家通过经验总结出来的。另外是整体策划,从设计模型到施工,可施工性分析,我们做了很多工作。通过专家库的方式协助设计院解决可施工方面的问题,并做了一些弥补。现在的数据模型都是静态的,将来在运维的时候,做中后期投资的时候,我们要把数据激活,动态的用起来。这些都是未来的趋势。”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了项目数据管理,将三维技术引入项目管理,使数据变得有用、有序,且非常有价值。最后,罗能钧指出,每一个导则都是一个工作的准则,如果不按照准则设计,就没法进行模型的设计,如果做不到这样,方案就将永远停在空中。从项目管理的实践者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我希望经验和做法,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0相关评论

更多>相关BIM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BIM新闻
阅读排行
评论排行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本站动态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我们的服务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排名推广
积分商城
帮助中心
积分规则
网站留言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RSS订阅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