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受到我国建设领域行政主管部门及企业的广泛重视。但目前,该技术在我国工业和民用建筑领域已应用得较为成熟,而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尚处于尝试阶段。在许多有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建设企业的不断努力下,市政领域的BIM技术也逐渐有所突破,涌现出许多优秀应用项目,推动BIM技术在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以下简称“上海城建总院”)作为市政领域BIM最先的探索者之一,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开展BIM技术应用探索的四年来,上海城建总院以基础设施领域的BIM应用为方向寻求差异化发展,目前该院掌握BIM技术的员工数量达到员工总数的25%,已经采用BIM技术完成了数十项重大项目的设计工作。
大型地下空间中的BIM应用
2011年立项的世博会地区B片区地下空间连通道工程中,由上海城建总院承担了基坑工程和地下公共区的设计任务。世博会地区B片区定位为知名企业总部聚集区和国际一流商务区,共有28栋建筑坐落其中,分属15家企业。按照规划,B片区建筑物的地下空间全部与地下公共空间相连通,不论是停车库位置还是管线布置都需要统一安排。上海城建总院BIM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海涛向《中国建设报》记者介绍:“由于各家企业对地下建筑的建设要求不同、建筑的开工时间不同,因此使用传统设计及施工方法难以实现地下空间工程的有序建造,更无法达到上海市对世博会地区B片区设计、施工及运维的高要求。此时,BIM技术的三维建模、信息集成、施工模拟等方面的优势便凸显出来。”
上海城建总院主要负责地下空间公共区域的BIM模型建设以及建立设计、施工、监理各方BIM模型的整合平台。在设计过程中,该院利用BIM技术对设计进行优化,减少设计变更,提高出图准确性、设计水平及设计效率。同时,通过BIM技术的应用还使该项目实现了各专业间的三维协同,解决了管线碰撞难题,并成功辅助完成工程建设的投资测算与分摊。
特别是在世博会B片区穿越博城路既有共同沟的地下三个通道的工程方案可行性研究中,上海城建总院通过BIM设计取得了技术突破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该院副院长徐敏生介绍,在市政工程领域中,隧道明挖下正常运营的大断面共同沟属于世界性难题,上海城建总院既要通过技术创新克服建设困难,又要保证该路段作为迎宾路段在2014年5月的亚新峰会前恢复通车,设计压力相当大。借助BIM技术,上海城建总院完成了围护结构精细化建模并提交施工单位进行施工模拟,通过科学直观的技术论证方便业主进行决策。最终,应用BIM技术所选择的工程方案比传统方法节约造价1100万元,并使项目提前40天完工,确保了博城路路面按时通车的要求。
基建领域的“BIM+GIS+大数据”
除了通过BIM技术解决新建项目的技术难题之外,上海城建总院也在应用BIM为既有基础设施进行维修,同时将BIM技术拓展到“大数据项目管理系统”的建立。
同济路高架是上海市宝山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自2002年建成通车以来,承担了繁重的交通压力,交通的重载化和快速化使得同济路高架面临着新一轮整修。上海城建总院依托国资委大数据课题,在同济路高架工程中投入了BIM、道路、桥梁、测绘、智能交通、施工等多个专业的顶尖人才,大胆创新,提出“BIM GIS 大数据”的解决方案。
杨海涛向记者介绍,同济路高架建成至今已将近13年,原有竣工图纸被多个管理单位拆分,部分图纸缺失以及图纸与实际建成效果不匹配的状况使BIM建模的难度大幅提升。上海城建总院多方收集资料,包括一些零星的维修资料,利用Revit软件将同济路高架的现状集成到BIM仿真模型中。该模型中附有各类构件的尺寸、材质、力学性能等信息,为维修方案设计提供了直观、全面的技术资料。
为了使同济路高架的BIM成果能在运营过程中产生更大的价值,上海城建总院联合运营养护单位及专业软件开发企业,共同研发出基于“BIM GIS 大数据”技术的高架工程综合管养平台,为经过设计与施工阶段优化的BIM模型注入了包括构建建造年限、使用周期、维修记录等详细必要的各专业运维信息和交通流量信息,还计划在关键部位埋设桥梁健康监测元件对桥梁进行实时监控,使业主和运维单位完整掌握了同济路高架的设施构造、维修记录和各项性能,实时把脉桥梁健康,为运维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BIM在桥梁工程全生命周期阶段的创新应用,开创了BIM数据二次利用的广阔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