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应用层面上存诸多障碍
随着国家对于节能环保的不断重视,节能环保产业迎来发展的重大机遇,而绿色新能源建筑作为节能减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备受青睐。绿色新能源建筑的发展已经到了新常态,按照国家新型城镇规划的要求,在2020年,新建绿色建筑的比例将达到50%以上。“市场机会是非常大的,任务是艰巨的。”新浪地产网主编唐茜4月16日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我们应该看到行业一些问题,实际应用层面上还是遇到了很多障碍。
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据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主任宋凌4月16日在“新能源建筑专业论坛暨中国新能源建筑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介绍,截至到2015年1月,我国已经评出了绿色建筑项目2500多项,总面积已经达到2.9亿平米,应该说超过3亿平方米。但建筑运行一年仍然能够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只有159项,面积只有2000万平方米。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从2004年开始进入启蒙发展阶段,第一次被正式的提出来的标准是在2006年出台了首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宋凌认为,目前绿色建筑领域执行最多的就是住建部“三星”建筑能效测评体系。根据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主要有“设计标识”和“运行标识”。相比较“设计标识”,“运行标识”的审核要求更严格。
然而历经数年发展,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却差强人意。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专业副会长兼秘书长曾少军表示:“我国绿色建筑推广很多年,但是只是作为品牌在推广,增加成本、有不稳定性等是主要原因。”
而据媒体报道,在部分地区,一些绿色建筑因经济等原因甚至沦为“面子工程”。 很多开发企业为了能够争取更高的评价等级,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过分强调设计环节,而在实际运营使用过程中却因运营成本过高几乎不再使用。
在巨大的市场面前,我国新能源建筑的各种标准制定明显跟不上步伐,很多标准讨论数年仍未正式推出。
“怎么让节能或者绿建或者新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真正有效地操作起来,要把这个事情做成,要做的可持续,就需要我们大家组织起来。”曾少军表示,所以在这个行业的共同倡议声音下,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在天津召开会长会议,决定发起成立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新能源建筑专业委员会。4月16日,中国新能源建筑产业联盟诞生,联盟希望能联合新能源、建筑等跨行业的企业和行业机构,共同致力于探索“新常态”下新能源与建筑结合的最佳发展路径和模式。
可喜的是,除了西藏、部分西南地区、浙江、辽宁几个省份以外,目前我国有很多省份都有已经出台了地方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而且80%以上省份都已经提出了强制性执行绿色建筑一星标准的要求。
“前不久,我们也了解到一些地产商、地产大佬们都想做零能社区、零能城镇,我们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国外已经实现的零能房屋、零能城镇,完全可以作出代表国家水平的样板工程。”刘民在上述论坛上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