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点出了二季度稳增长的“大招”,招式涉及降税清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等投资、货币政策、扩大消费、房地产健康发展、创新驱动、国企改革、京津冀协调发展等八个方面。
高度重视经济下行压力
按惯例,中央政治局一般在7月和12月各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分别研究总结上半年和全年经济形势,并制定下半年和来年工作计划。但从去年开始,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央政治局在4月底额外召开一次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把握未来经济政策的大方向。
今年中央政治局在4月30日召开的会议也不例外,主要议题仍是“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但与去年提到“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不同,今年的会议强调“高度重视经济下行压力”。
措词变化的背后是经济运行状况的变化。在这次会议召开的半个月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GDP增速放缓至7%,创下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低。另外,从地方一季度经济数据来看,多数省份经济增速都在放缓,部分省份工业生产增速出现负增长。
步入二季度,经济企稳的迹象似乎仍很微弱。从二季度首个公布的经济指标——PMI数据可窥一斑。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5月1日公布数据显示,4月制造业PMI为50.1%,同上月持平;而非制造业PMI则回落0.3个百分点至53.4%。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上证报记者表示,“4月制造业PMI并未出现季节性回升,表明当前制造业仍面临较大压力。经济增长动能仍然较弱,未来需要财政加快支出进度,基建投资加快落地,货币政策应进一步向宽松方向微调。”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副总经济师陈中涛也指出,“当前经济走势呈现筑底企稳特征,但数据表现仍然偏弱,经济下行压力不容忽视。一方面是需求偏弱,自去年四季度以来,企业反映订单不足的数量明显上升,比重达到48%以上,明显高于去年前三季度。另一方面企业效益有下行趋势。”
而从机构对4月主要宏观经济数据预测来看,工业生产增速或仍在6%以下徘徊,投资和消费增速也难有改善,经济整体仍在触底的过程中。
在这种背景下,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保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综合平衡”。
宏观调控“稳增长打头,防风险断后”的政策取向也进一步明晰。
稳增长打出八大招数
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稳增长,并打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扩大消费、房地产健康发展、创新驱动、国企改革、京津冀协调发展等八大招数。
第一招:财政政策:增加公共支出,加大降税清费力度
尽管宏观政策总基调不变,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政治局会议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了新的诠释,即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增加公共支出,加大降税清费力度”。
其实,“降税清费”一直贯穿在今年政府工作之中。2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的减税降费力度,扩大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范围;4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则决定,在全国范围清理规范涉企收费。
国务院5月1日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其中就提到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将企业吸纳就业税收优惠的人员范围由失业一年以上调整为失业半年以上,推广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等试点政策。
分析人士称,未来降税清费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大,尤其是针对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的定向措施还会继续出台。
第二招:货币政策:疏通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把握好度,注意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这是政治局会议对稳健货币政策的新诠释。同时,也被市场解读为释放出货币政策中性偏松的信号。
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去年以来央行启动了两次降息,两次全面降准。最近一次全面降准发生在4月20日,且降准幅度超预期。
不过,在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看来,“货币宽松远未结束,刚到下半场。”
管清友分析,上半场只解决了银行间利率,下半场关键是解决实体利率,“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降息、再贷款可能成为重要工具。
“五一后央行可能再次降息。”申万宏源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说,降准之后还需要降息来改善融资成本,预计年内将有1-2 次降息、3-4 次降准可能。
第三招:稳投资: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重要抓手
政治局会议强调,注重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认真选择好投资项目,做到有市场,有长期回报。要整体推进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解决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市政项目、实体产业部分资金循环不畅问题。
“目前稳增长首要还是稳投资。”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宏观研究主管章俊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说,“从构成投资的三大主要板块来看,房地产投资短期内难以出现明显反弹,而制造业投资由于需求疲软造成产业过剩也无法拉动,所以要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就只能依靠基建投资。”
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增速均持续回落,仅有基建投资维持上升势头,增速为23.1%。
但民生宏观研究团队认为,今年要完成7%的GDP目标,基建投资增速至少要达到25%,规模达到14万亿,这意味着后三个季度的基建投资将较一季度明显回升。
继去年9月份推出七大类投资工程包后,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罗国三日前透露,“近期发改委还会推出新的一批重大工程包”,发改委将不断把一些符合方向、具备条件的重大项目及时补充进来。
基建项目审批步伐加快已可预见。记者注意到,4月27日,国家发改委再次集中批复重庆巫山和内蒙古乌兰察布两个新建机场项目,这是二季度以来发改委首次公布基建项目审批报告。上次密集批复还是在春节前,而那一轮集中批复始于去年10月份,先后集中批复了10多次,涉及近百个基建项目。
地方在部署二季度工作重点时也纷纷强调,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其中交通、水利、城乡基建等领域是重点。
第四招:扩大消费需求
促消费是政治局会议部署的稳增长举措之一。会议指出,“要注重扩大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挖掘消费潜力,努力提高消费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就在此次会议召开的两天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刚刚主持召开了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促进消费升级的五项措施,包括降低进口关税、增设口岸进境免税店等。
促消费的举措绝不会止步于此。上证报记者获悉,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接下来还将有一系列重磅举措出台。
去年,国家发改委重点推出了包括养老家政健康、信息等在内的六大消费领域工程。发改委综合司副司长丛亮日前在谈及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时就表示,“下一步将在这六大领域推动建设一批重要的消费支撑工程,比如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提高网速。”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利斌上周也透露,要通过壮大信息消费、促进绿色消费的办法稳增长。
第五招:房地产:建立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政治局会议还提出,“要完善市场环境,盘活存量资产,建立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事实上,一系列有利于房地产健康发展的举措已开始实施。3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就是构建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基础。与此同时,个人住房信息联网城市不断扩大,房地产税改革也在加强调研、扎实推进。专家也建议,建立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要与正在进行的财政、金融、土地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紧密结合。
除了长效机制外,自3月底以来,“稳住住房消费”的政策也接连出台。3月30日,央行、住建部、银监会、财政部、税务总局等五部委联手出招,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并下调了售房免征营业税门槛。在章俊看来,放松房地产调控可以被视为政府应对经济增长下滑的重要举措。
连平也对上证报记者表示,房地产政策放松应继续加码。“过去为调控房地产过热而出台的偏紧政策应尽快促使其回归到合理水平上来,比如二套房首付可以降至三成。与国际上普遍一成首付相比,作为改善型需求的二套房首付比例仍有下调空间。”
第六招:创新驱动成经济动力转换的关键
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了创新驱动的作用,称“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实现动力转换的关键,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稳步有序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工作。”
分析人士称,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等规划将加快出台。
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王黎明上周在工信部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制造2025”总体方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争取很快发布。
国家发改委也在官网发文透露,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拟分专项启动,进一步激发互联网经济新活力。生物芯片、健康服务、通用飞机等创新产品及服务蕴含的新兴消费和投资潜力逐步激活,发展潜力开始显现。
此外,据上证报记者了解,河南、四川、河北等多个省份都将制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纳入二季度工作重点。
第七招:国企改革:方向没有变
政治局会议还表态,“中央坚持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没有变,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方针没有变,坚持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政策也没有变。”
管清友对此解读称,目前中央的思路是“提高国企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国有企业的整合重组,尤其是央企合并不会止步,高铁和核电领域的合并一定不是最后一个,下一步国家重点鼓励走出去、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产品附加值较高、行业内存在同质化竞争、垄断后对民间市场影响不大的一些行业内的央企可能继续整合。
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曾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国企改革相关文件。文件出台之后,会对国企改革发挥重要指导作用,规范并加快改革进程。
第八招:京津冀协调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就意味着备受关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很快就会全文发布。
此前天津市已经明确将“积极落实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纳入二季度工作重点。
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纲要》要求,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章俊认为,“通过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模式的探索,其很有可能被打造成为一个可供其他区域复制的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
管清友则指出,“一带一路”、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先后完成顶层设计,有望催生新一轮地方投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