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互联网思维与建筑设计
2015-05-17     来源:ADU陈阳博客    浏览:41    评论:0        
导读:股市崩盘前,街头卖菜的小贩都在炒股。现在微信上满屏都是无人不谈的互联网思维,概念的炒作是不是快到头了?其实,互联网思维挺好的,正如股市不因崩盘而该被取缔一样。不过,如果没有对行业特征和管理的切实理解,没有自己的观点,建议还是离有些互联网忽悠远点,恰似“股市有风险,入市须小心”。
 
(一)免费——漫谈互联网思维与建筑设计
4-1.png
  股市崩盘前,街头卖菜的小贩都在炒股。现在微信上满屏都是无人不谈的互联网思维,概念的炒作是不是快到头了?其实,互联网思维挺好的,正如股市不因崩盘而该被取缔一样。不过,如果没有对行业特征和管理的切实理解,没有自己的观点,建议还是离有些互联网忽悠远点,恰似“股市有风险,入市须小心”。
 
  上面是我10月13号发的微博,受字数限制,没说清,还是写篇文章把一些看法详细写一下,供大家拍砖。
 
  最常听到的互联网思维的词汇是哪些?大概有免费、体验、情感、产品、快速迭代、平台、用户、颠覆、极致、简洁、社群、粉丝、去管理、逼格(最厌恶这词)。就从这些热门词中选几个来谈。
 
  免费
 
  人类经历了很多被称为时代的阶段,好像没有完全公认的时代划分标准,好在本文并不研究探讨这个话题。为说明“免费”,姑且分为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
 
  如果我们不执拗于“免费”的绝对意义,把大幅度相对贬值也视为一种免费的话,就会发现免费一直是人类发展代际更替时的正常现象。工业时代,农产品的相对价 值大幅度降低,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比重)的变化可以反映这一点;信息时代,工业品大幅度贬值,如果有个系数反映工业品消费比重的话,估计同样是急速降低 的;现在是所谓的互联网时代,信息类产品正在重复农产品、工业品曾经的老路——走向免费。走向相对免费(大幅度贬值)的产品和行业,利润空间将趋于和银行 利息差不多,干不干下去都差不多。
 
  颠覆式创新的招数之一是完全免费。能完全免费的产品应该有两个特点:1、产品生产成本,特别是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快速递减,且趋于零。边际生产成本指的是每多生产一件产品所带来的新增成本,比如印刷第一万零一本书比印刷一万本书增加的成本。2、产品的供方有机会以其他方式获利。第一点是前提,有这一点再琢磨第二点,否则没戏。第二点是在第一点基础上需要发掘的商业模式,即“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之类的模式,暂时找不到第二点没关系,只要有投资人相信未来能找到商业模式就行。相对免费和完全免费的产品可能就差在上述这两点。

 

 回到建筑设计,好像边际生产成本不可能为零,没有什么免费的机会吧。且慢,虽然建筑设计是订制产品,不同于大规模工业制造,整体而言不可能免费,但内部的 有些工序还是近乎无成本了。比如结构计算,几十年前,没有计算机,结构计算应该还是结构设计专业的关键工序,能干好这事的工程师拿的工钱很高吧。后来有了 结构计算软件,常规项目输入十几个参数(大多还是规范上的要求)即可,甚至施工图都能自动导出来,略加修改就能出图,你说这成本是不是接近为零啊?
 
  畅想一下,我要是开发结构计算软件的公司,就不卖软件了,而是免费为设计公司进行常规项目的结构计算,把设计院的这个能力彻底废了;再开发一个升级软件, 除了计算还加上出图,这个服务可以收点成本费,不能多收,没到剪羊毛的时候,不收也不对。这事干长了,干大了,就可以拿到海量建筑的数据资料。在大数据时 代,你觉得这些数据有用吗?呵呵,应该有用吧,那就融两三轮资干干试试?
 
  类似的工序可能还有吧,我有20年没做过设计了,想不出更多的主意,有经验的各专业工程师们可以想想。
 
  (二)理性——漫谈互联网思维与建筑设计
4-2.png
  上周文章卖了个关子,被朋友们骂得够呛,先道个歉。
 
  免费产品的前提是边际生产成本趋零,而边际生产成本趋零的前提又是什么呢?
 
  用简单的二分法来看,任何产品都有感性和理性的成份,不过权重有很大差异。理性成份越高的产品,发展到成熟阶段,其中的理性部分就会被剥离出来,逐步逻辑 化、程序化、机械化、标准化,最后通过大规模制造降低成本、保证质量,使人人用得上,用得起。比如计算机,最早是软硬件不分的;后来软硬件分家,硬件这个 更具理性特点的产品虽然性能越来越高,但生产成本却越来越低,即摩尔定律。相反软件行业造就了微软这样高利润的公司。

 

 
 
 建筑设计也是如此吧,举个例子,《2002设计收费标准》里,有建筑、结构、机电三大专业的工作量比例(也就是产值比例),大致是39%、27%、33%(取的是中间数,总数少了1%)。 显然,三个专业中,建筑偏感性,结构、机电偏理性。所以,实践中,结构、机电专业的相对生产成本逐渐降低,效率逐渐提高。与这个现象对应的是,一线城市的 设计公司几乎都没有按上面这个比例分配三个专业的产值,而是提高建筑专业的比例。甚至在二三线城市的有些项目中,一线的设计公司做方案,取费占总设计费的70—80%,当地设计院做施工图,费用只有20—30%。
 
  所以,边际生产成本趋零的前提是生产过程中理性成份的比重比较高,或者能把理性部分剥离出来单独发展。换句话说,就是生产过程数字化。
 
  如果试图用免费的手段来颠覆建筑设计这个行业的话,当然应该只能是部分颠覆,首先是能把生产过程中的理性部分剥离出来,然后把这部分程序化、数字化,这样就有了免费的前提。
 
  传统制造业的成本构成中有大量的原材料成本,而建筑设计则没有,所以一旦程序化、数字化,边际生产成本会急速降低并趋零。这算是好消息吧?但是,同时有个 坏消息,这事的技术含量比较高,非本行业出身不可,而且要高水平。别的行业嚷嚷着可能会被“门口的野蛮人”颠覆,建筑设计行业可能不行。那么,高水平的业 内人士现在都过的好好的,会干这种刨祖坟的事吗?我觉得,很难,尤其是现在很难。也许,非等到黄金时代彻底过去,甚至白银时代也没了,日子实在过不下去, 穷则思变,才有生产过程数字化的冲动。不过,真到那个时候,建筑设计的市场总量下降,生产过程数字化还有多大市场需要,值得怀疑。再说,生产数字化造成的 失业问题如何解决?免费了以后,GDP少了一块,谁负责?
 
  哎呀,又想多了,上面这一段可以略去。
 
  (三)感性——漫谈互联网思维与建筑设计
4-3.png
  体验、情感
 
  体验和情感是互联网思维常用“大词”,本质上就是产品的感性部分。

 

很多行业热衷于谈互联网,谈互联网产品,是因为他们的产品是农产品、工业品、信息产品,这些产品越来越理性化,越来越便宜,企业利润越来越薄。听说互联网产品能卖出高价,当然趋之若鹜,试图咸鱼翻身啦。
 
  颠覆式创新的招数之二就是给产品赋予情感和体验。谁的情感?当然是客户或用户的。不过建筑师经常忘了这点,赋予产品自己的情感。
4-4.png
  去年国庆我去山西旅游,洪洞县有个大槐树景区,号称中华五大祭祖圣地之一。祭祖烧香的大殿里,有若干个香坛,每个香坛上写着几十个不同的姓氏。我发现几乎 每位游客(我也是)都在找自己姓氏所在的香坛,找到了就有了归属感。好不容易找到了是不是该烧柱香啊?所以那里烧香的比例特别高。这就是参与、体验、情 感。不知道景区设计师是不是有意为之。
 
  传统行业挖空心思试图赋予产品情感元素,是否都能成功不好说。
 
  回到建筑设计。哇,还需要找情感元素吗?建筑设计本来不就有很高的感性成份吗?大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建筑设计的原则是:实(适)用、经济、 美观。现在经济条件好了,经济靠后,美观往前,三者排序变成美观、实(适)用、经济。当然美观不是搞奇奇怪怪的建筑。不过,要论奇奇怪怪,建筑远不如规划 吧。往远说,1949年后的北京城规划,够奇奇怪怪吧;往近说,上海的一城九镇,够奇奇怪怪吧。
 
  美观是感性的,与情感偏好密切相关。实(适)用指的是功能,貌似理性,实则感性成份很大,在建筑的使用过程中,用户会与建筑产生强烈的情感联系,你认为无价值的东西在别人那可能是无价之宝,因为承载了记忆。老旧建筑、历史街区是一种群体意义上的情感载体,遗憾的是,过去20年的大建设只强调建筑的工具性功能,割裂了情感性功能。
 
  理性产品(或产品的理性部分)在数字化后可以走向低成本,乃至免费。感性产品(或产品的感性部分)则相反,触及人的情感,是个性化的,没有数字化的可能,所以也没有规模化生产、快速扩张的可能,成本不会趋零,也不需要免费。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筑设计本质上是最佳的互联网产品,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既有小批量量产的可能,更有体验、情感的元素。过去20年井喷式的市场行情使大量建筑设计产品走向一个极端——低感性、低理性(1.0时代),甚至类似于低端制造业。也许这是一个不得不经历的过程。2.0版本的产品时代,感性的回归应该是第一位的。
 
  最后说说用户与客户这两个概念。在中国,建筑设计大量的是B2B,客户往往不是用户(终端客户)。互联网思维说要关注用户,这概念没错,但在设计行业别照搬。政府项目的甲方是否关心用户不好说,房产商的甲方,他比你关注用户多太多了。实际现状是你连房产商客户都伺候不好,就别奢谈关注用户了,先做好自己该做的吧。
 
  在建筑设计行业,如果你不能把现有产品、公司做好,我不信你换上互联网这个马甲就能风生水起。
 
  对互联网思维与建筑设计的浅见暂告一段落,欢迎朋友们拍砖。
 
 
 

0相关评论

更多>相关BIM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BIM新闻
阅读排行
评论排行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本站动态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我们的服务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排名推广
积分商城
帮助中心
积分规则
网站留言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RSS订阅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