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建造”为上海中心省亿元
2015-05-17     来源:文汇报    浏览:29    评论:0        
导读:2万多块不同尺寸的玻璃幕墙安装时无一返工,11万吨钢结构拼装时浪费量不超过2吨……高耸入云的上海中心大厦在刷新上海天际线的同时,也创造了许多工程上的“奇迹”。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葛清昨天介绍,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至少为大厦建造省下1亿元。
 

2万多块不同尺寸的玻璃幕墙安装时无一返工,11万吨钢结构拼装时浪费量不超过2吨……高耸入云的上海中心大厦在刷新上海天际线的同时,也创造了许多工程上的“奇迹”。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葛清昨天介绍,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至少为大厦建造省下1亿元。

 
  创造“超级工程”奇迹
 
  BIM技术是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维建筑模型信息集成管理技术,就是在计算机上“虚拟建造”,用可视的数字模型串联起项目设计、建造和运营全过程。
 
  上海中心在当初九个设计方案中,选取了难度最大的设计方案。这一“超级工程”的实现,得益于BIM技术的支持。葛清说,上海中心体量庞大,工程信息海量复杂,图纸数量超过15万张。如果依靠传统的“角尺加图纸”建筑工程模式,设计、施工和管理都将面临巨大挑战。而借助BIM技术,上海中心开工6年多来,工程质量、进度、造价始终都在控制范围内,这在“大部分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下,实属难能可贵。
 
  上海中心运用BIM三维可视化设计,从设计源头避免了复杂空间中大量错、漏、碰、缺等问题。BIM技术提前发现并解决的“碰撞点”超过10万个,按解决一个“碰撞点”平均花1000元左右计,至少可为上海中心节约费用超过1亿元。
 
  上海中心建设涉及复杂的交叉作业,高峰时有5000多人同时施工,BIM技术解决了各专业协同问题。葛清说,“BIM技术将各专业信息都显示在模型上,现在连工人在施工时都说,把模型调出来看看。”未来,BIM模型还将延伸应用于上海中心大厦的物业和运营管理。
 
  2万多块幕墙无一返工
 
  BIM技术为上海中心施工提供了精确的数据,大大减少返工和材料浪费。截至目前,整个工程因失误造成的被动变更仅占总变更的0.22%,造成的损失不到100万元。
 
  上海中心从上到下分为八节,每个“竹节”处都有一道巨型钢桁架,单根构件重达100吨,安装精度要求严苛。上海建工和相关单位利用BIM技术,在电脑上实现预拼装,提前对构件接口超差部位进行整改,从而达到实体预拼装的效果。上海中心钢结构总用量达11万吨,其中无必要浪费量不超过2吨。
 
  上海中心扭转的身姿曼妙婀娜也意味着各层玻璃幕墙尺寸各异。工程人员曾搭了900平方米幕墙模型做实验,用常规CAD技术算出的幕墙板有误差,安装工人要用脚把玻璃踩进去。而运用BIM技术后,不仅2万多块幕墙现场安装没有一块需要返工,全部精准就位,而且全场仅需16个工人即可快速安装。
 
  在上海中心的机电安装、室内装饰等施工中,BIM技术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通过BIM技术,机电管线减少60%现场制作量,减少90%的焊接、胶粘等危险与有毒有害作业,70%管道实现预制;办公空间装饰工业化率达到85%,一改传统“原始材料进场、现场加工成型、废料出场处置”的习惯做法。在超高楼装饰工程中,通常每平方米需要超过1.2个工日,但上海中心还不到0.9个,12层楼同时施工,工人不到100个。
 
  BIM技术亟待走出“混沌期”
 
  作为国内最早应用BIM技术的城市之一,从世博园区、上海中心、迪士尼等项目开始,BIM技术在上海建设领域得到了快速推广。目前,上海轨道交通建设也已全面应用BIM技术。
 
  上海在BIM技术上逐步抢占国内“制高点”,但目前发展也遇到了瓶颈问题。“BIM技术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数据不能互联互通。”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周红波说,BIM技术模型难于纵向传递,很大程度上是可供社会共享使用的参数化构件不足,产品模型的全生命周期信息未能实现标准化,导致不同格式的模型难以整合。
 
  周红波认为,上海BIM技术推广要尽快走出“混沌期”,需要在政策环境和基础性支撑技术上实现突破。为此,去年底市政府专门发布关于推进BIM技术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明年底基本形成满足BIM技术应用的配套政策、标准和市场环境。到2017年,本市规模以上政府投资工程全部应用BIM技术,规模以上社会投资工程普遍应用BIM技术。
 
 

0相关评论

更多>相关BIM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BIM新闻
阅读排行
评论排行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本站动态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我们的服务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排名推广
积分商城
帮助中心
积分规则
网站留言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RSS订阅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