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咋控制?
增量是必然 投入非必要
进一步采访后记者获悉,目前评价体系中的两类标识均有有效期限,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为一年,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为三年。
问题来了,即便一个建筑获得了绿色建筑使用评价标识,也只能在授牌后的三年内被认定为绿色建筑,“那么,三年后,开发商运作的楼盘已基本售出,他们还愿意继续投入财力、物力、人力去进行评估,努力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吗?”有业内人士提出疑问。
不妨来看一下目前的绿色建筑成本。去年年底的一组数据,达到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每平方米将增加成本50元,占总成本的1%;二星级标准每平方米成本增量为100元。
而为了达到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定的三星级的最高标准,开发商需要种树、安装可再生能源和雨水回收系统并采取其他措施,为此每平方米要多付出300元成本。
照此计算,一个中等体量的住宅楼盘(建筑面积20-40万平方米),累计的成本增量支出高达几千万、甚至1个亿。
事实上,一部分的品牌房企已经意识到了“绿色”对于其楼盘的溢价作用。本土的朗诗是众所周知,也是最早涉足绿色建筑的,其所售产品平均单价要高出周边同类10%-20%;。
国企方兴地产近几年也开始向绿色建筑领域发展,其上海办公楼项目以超过每平方米9万元的价格出售,绿色理念使其楼价比附近类似地产每平方米高出1万元。
此外,复地在南京城北的项目新都国际公寓已经达到了绿色建筑设计二星级的标准;万达集团在2010年就要求其后开业的所有万达广场取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
“但坦白的说,仍有大部分的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开发商‘看不到长远’,他们会优先选择削减成本。”张怡坦言,即便有绿色建筑的企业,后续会否持续增加绿色建筑管养、运行的成本,“现在也很难说。”
记者就此采访到了南京、苏州的两家开发企业,前者位于河西新城,在这位负责人看来,绿色建筑更多的起到了宣传作用,“是一个标签或者符号”;
后者位于苏州工业园区,该板块内强制要求所有建筑必须达到绿色建筑设计一星级标准,其观点很鲜明,是否要“变绿”,市场说了算,“购房者认可绿色建筑产品自然有其生存的空间,但一旦购房者不买单,即便依靠强制的行政手段,要求开发商建造绿色建筑,也是无法形成常态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