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推进北京新地标--中国尊取得新进展
2015-06-05     浏览:55    评论:0        
导读:北京CBD核心区Z15地块建筑项目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叫中国尊,因设计外形取自于中国礼器樽而得名。中国尊建筑总高528米,建成后将超过北京目前最高的国贸三期,成为北京的新地标。中国尊不仅因其高度而吸引人们的
 

 北京CBD核心区Z15地块建筑项目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叫“中国尊”,因设计外形取自于中国礼器“樽”而得名。中国尊建筑总高528米,建成后将超过北京目前最高的国贸三期,成为北京的新地标。中国尊不仅因其高度而吸引人们的眼球,而且其建设方式也备受业界瞩目。

       近日,Bentley公司携手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中信和业投资有限公司专家共同探讨建筑信息模型(BIM)新技术发展以及BIM在中国尊等项目的应用。

       BIM在当今的中国建筑业是个很热的概念,建立以BIM应用为载体的项目管理信息化,有望提高建筑质量、缩短工期、降低建造成本、支持生命周期运营。然而,BIM的发展也是困难重重,认知不够、应用不多、标准不统一等等因素都在阻碍着它的发展。专家们围绕BIM热点问题畅所欲言:

       中信和业BIM副总监张学斌:中国尊应用BIM提升项目品牌,推进项目进度,为项目运营奠定数据基础。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BIM研发主任工程师滕彦:BIM将帮助我们的建筑实现从粗放型设计、建造与运营向精确型、精准型、精细型的转变。

       Bentley大中华总裁刘德盛:一旦国家标准定下来,市场将更有序健康地发展。

       中国尊:北京的新地标,BIM的新高度

       北京中信和业投资有限公司是中国尊项目的开发建设方,在项目筹备初期就对这一超大工程量项目的设计、建造与运营进行了全盘考虑,并在2012年初引进了BIM系统助力项目设计。中信和业BIM副总监张学斌表示:“我们采用BIM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提升项目品质,推进项目进度,为项目运营奠定数据基础;二是希望在超高层项目建设过程中,应用BIM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尊将是中信集团的总部办公大楼,中信和业既是开发商又是未来的业主,所以希望BIM的数据能够从前期的设计一直贯穿到后期的运营。中国尊仅在设计阶段就涉及到39家单位,其中包括由5家设计单位组成的联合体、11家项目顾问以及23家专业顾问。因此,面临项目协同这一巨大挑战,中信和业采用了Bentley的ProjectWise协同管理平台,并为中国尊定制了BIM实施导则,对项目的设计单位、专项设计顾问以及施工单位都有明确的BIM技术要求,以实现良好的项目协同和数据共享。张学斌表示ProjectWise协同管理平台运行得非常顺畅。

       智能基础设施和智慧城市的核心之一就是数据以及数据在整个生命周期的流动,有效数据流的流量越大,智能越强。张学斌说:“我们希望项目的所有参与方,能够通过ProjectWise平台进行数据的互换、传递、存储。在没有ProjectWise之前,数据传递工作没有形成统一标准, FTP、光盘刻录、U盘传递等等方式均有使用。这其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无法保证数据传递的安全。我们要求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共用ProjectWise平台,其更大的价值就是协同。通过ProjectWise平台,可以实时查阅项目参与各方的BIM成果,基于网络协同管理平台来优化、调整BIM工作。通过ProjectWise平台,进一步对所有项目信息进行集中控制、对项目文档进行电子化存储、对项目管理流程进行软件化处理,通过ProjectWise平台整合项目所有参与方包括BIM在内的数据文档,将设计方、顾问方、施工方、监理与业主连接到一起。”

       关于设计单位及业主们普遍关心的BIM投资回报,张学斌谈到:“我们相信,业主向BIM投入的一小部分费用,能够带来巨大的投资回报。例如,在施工之前通过BIM发现并优化设计图纸里面的错误,仅此一项应用将大大提高BIM的投资回报率。”

       中船专家眼中的BIM三宝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研发部BIM研发主任工程师滕彦,从三个方面进一步阐释了BIM的价值。她说:“在工业工程领域,使用BIM的源动力非常明确。工业对设计和施工要求都很高,因为在工业领域购买单个配件都需花费几千到几万元。如果因为设计而没有把配件的位置放好,或者产生碰撞,就完全废掉了,单位就要去贴钱。通过三维模型,可以直观的发现问题,省下这笔钱。”

 

   为什么民用建筑领域缺乏对BIM价值的认识?可能跟相关的材料、配件成本低有关。浪费就浪费了,没关系。滕彦说:“但是反过来去想,如果能在设计阶段把现在粗放式的设计模式变得精细化模式,整个建造过程中所节约的材料和成本是非常巨大的,其中包括利用Bentley ProjectWise平台在过程协同中提高的效率所节省的费用。”

       BIM的另一个优势是设计信息和设计原则的复用性和继承性带来的效率提升。滕彦表示,以前的二维画图没有任何标准,可任意去画。现在通过三维软件,可以把设计规则放入ProjectWise系统中,例如,一旦选定了材料等级,所有的设计信息都是相匹配进去的。老工程师知道应该这样合理地选材料,新来的工程师通过系统也知道如何选材料。信息得以复用,知识得以传承,效率就得以提高。

       BIM的第三个优势是提升沟通效率。在做二维设计的时候,很多事项总是反复沟通,需要把图纸不停叠加,不停地与其他专业比对,过程非常繁琐。通过三维设计软件平台和ProjectWise平台的对接,可以把模型检入到ProjectWise平台上。如果设计模型发生了更改,系统会给出提示,其他专业的人员可以实时发现并检查是否产生冲突,是否需要调整设计方案。这个过程效率的提升是非常隐性的,但价值不菲。

       标准成为各方期待

       现在BIM在中国很火,大家一涌而上,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指导,BIM标准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Bentley大中华总裁刘德盛说:“在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区,都有统一的 BIM标准。英国制定了一个BIM标准实施的五年计划,所以相关企业和施工单位能够跟着国家标准一步步走下去。一旦国家标准定下来,市场将更有序健康地发展。”

       中信和业对于BIM国家标准的重要性深有感触。张学斌说:“从业主的角度看,最迫切的是希望国家层面定制BIM交付标准。我们的项目正在往前推进,国家标准目前还在编制过程中,我们希望通过编制自己的项目级标准,为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提供参考。因为目前中国的BIM应用还都是非常割裂的,设计院从设计优化、辅助出图的角度来做BIM,施工单位用BIM技术辅助施工图深化设计、虚拟施工进度及处理复杂节点施工。设计应用和施工应用对模型应用的标准都不尽然一样,而我们希望的是能够从设计阶段把这个设计模型顺利的延续到施工和运营阶段来应用。所以,交付标准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们现在参与了《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交付标准》的制定工作,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为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也参与了有关标准的制定。腾彦认为在BIM标准的编写过程中也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包括来自不同单位的差异、不同系统的差异以及规则的差异。

       BIM的未来:厂商的思考与行动

       BIM的挑战并非标准这么一个问题,对于BIM的认知甚至有可能更重要。现在建筑行业大家都在说BIM、做BIM,可是BIM到底是什么?很多人认为BIM就是软件,画好三维图就是BIM了。其实不然。

       “中国BIM市场的现状是,你也做,我也做,大家都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做,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甚至对于BIM的理解也各有不同。”Bentley建筑行业销售总监俞兴扬对此深有感触。“BIM应该是一个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绝不仅仅是提供一个软件而已。”

       Bentley建筑行业技术经理赵顺耐谈到:“大BIM理念认为,BIM中的“B”是泛建筑的概念,可延伸至更广泛的基础设施领域。我认为BIM是多专业、全生命周期的三维信息模型设计协同在泛建筑领域的应用。”任何一个新技术的产生都是为了解决需求。BIM解决的是什么需求,这也是在BIM推进过程中需要弄清楚的问题。赵顺耐认为,建筑行业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的需求应该分为两类:一方面是技术需求,另一方面是管理或者协同的需求。技术需求的满足相对比较简单,难点是管理。

       对于如何推进BIM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俞兴扬给出了三点建议。他认为这首先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管理层的重视,要有胆有识地推进。第二,中层骨干要能够得到更能发挥自身优势的项目,做出一批标杆性项目。第三,要加大对BIM的宣传,提升更广大的BIM参与者的觉悟和积极性。

       BIM系统厂商们不仅在思考,也在行动。 近日,Bentley正式发布了BIM解决方案中的三维建筑设计软件AECOsim Building Designer全新的中文版本,它不仅仅是一个中文界面的汉化,更重要的是在中文版里面已经集成了符合中国用户需求的工作环境,可与ProjectWise进行协同,数据兼容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提供对后期的运维和施工阶段数据的支持,为客户提供BIM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

       Bentley区域销售总监马兴华表示,Bentley将从多个方面着手推广BIM:不仅面向大型企业,也要面向中小型企业推广BIM,满足他们的多样性要求;不断完善BIM生态链;通过媒体宣传与技术培训等工作,提升市场认知。

       新技术总是颠覆着传统的世界,BIM也将改变传统的建筑行业市场。滕彦说:“BIM应用不仅是设计企业的新挑战与新趋势,对于整个建筑行业这一大背景,它都是一个变革,它将帮助我们实现从粗放型设计、建造与运营向精确型、精准型、精细型进行转变。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和喜事。”

 

 
 

0相关评论

更多>相关BIM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BIM新闻
阅读排行
评论排行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本站动态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我们的服务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排名推广
积分商城
帮助中心
积分规则
网站留言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RSS订阅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