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BIM在施工中成为常态化
2013年初,中建八局要求新开工项目BIM技术应用率达到100%,同时针对项目特点采取单点突破的方式,重点推动分项BIM技术在项目的运用,促进BIM技术落地。目前公司BIM技术应用已经进入常态化,自项目至公司管理层各级岗位工作人员均开始以BIM思维来思考BIM技术在项目施工管理和施工技术中的实施。
同时,中建八局努力推动BIM技术在施工企业的深度应用,探索总结出了BIM实施的“五步法”,采取公司内部深入应用与外部软件或技术服务公司相结合的方式,推动BIM技术在施工企业中的实施。并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来解决企业中层对BIM技术有陌生感的问题。运用行政和激励两种工作方式并行及企业承担用于BIM技术实施全部投入的方式解决BIM推广投入大、阻力大的问题。发挥安装、装饰分公司BIM工作室引领带头作用强化BIM技术应用,产生经济效益。
在施工工期控制方面,根据施工部位及工程量生成施工任务列表,用不同颜色区分施工区段,施工任务与BIM构件关联,设定任务时间,模拟、调整进度计划,根据需要增加劳动力、投资等信息,并对工期滞后情况进行预警。
在施工安全保障方面,将BIM技术应用于定型化临边洞口安全防护中,形成制作标准,在便于预制加工制作的同时,方便现场施工安全管理,保障现场人员生命安全。对于在施工过程中危险性较大的施工方案,采用施工模拟的方式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要求工人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保障其生命安全。
如今,中建八局在56个施工项目中成功进行了BIM技术的常态化应用,其数量占到在施项目总量的63%,构建了成熟的BIM价值核算体系,编制了系列企业级的BIM标准,并努力打造成为行业内行之有效的标准。
从点到线的BIM整体应用
近两年,中建八局把生产、技术、质量、安全、成本每一个环节当中BIM的应用点进行归类。姚守俨表示:“过去都是很盲目的,就是找到一个点用一个点,现在我们有计划、有系统,按照管理专业来进行分类,看到底能做什么。按照八局的发展规划,这种应用将来要由点到线,点就是我们最初的每次探索,最后形成系统,即生产系统BIM该怎么用,技术系统BIM该怎么用,安全系统BIM该怎么用,并要沿着这一条线把BIM完整地走下去。”
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项目是中建八局BIM技术得以充分体现的项目之一,中建八局也因此再次创造了“天津速度”。据悉,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地下面积98370平方米,整体由4层地下室、5层裙楼和100层塔楼组成,塔楼主体建筑高度530米,呈不规则螺旋上升,是目前国内施工难度最大的超高层建筑之一。因为特殊的造型,项目所使用的钢构件全部由上海、杭州的专业工厂定制生产。为了节省工期,一方面,项目部对建筑的设计图纸进行了细致的深化,使加工更加精准;另一方面,每一个钢构件都设置了专属二维码,并采用物联网技术进行了联网。
在近30米深,总共4层的地下室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几乎每天都会遇到难题。在周大福项目的地下室施工中,有上千个结点需要进行精准对接,除了依靠以往积累的施工经验外,先进的技术也功不可没。“我们不仅采用BIM来提高效率,还进一步对现有软件进行完善,将工期融入软件应用,形成了特有的4D施工管理模式,让项目的管理和施工进度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姚守俨说。
此外,周大福金融中心项目由于现场的空间比较小,垂直运输的矛盾特别突出,包括地下室的管线复杂,而这些恰好可以利用BIM技术加以解决。姚守俨指出:“BIM能够让我们在实际施工前把所有的错误找到,并且避免了返工。”
“国家会展中心项目也是我们中建八局一个比较完整的从头到尾利用BIM进行施工的项目,现在已经竣工。”姚守俨说,“国家会展中心项目虽然不高,但很宽,作业面很大,所以劳务队伍很多,同时需要的一次性投入量非常大,包括施工机械、塔吊设备等。怎样将其划分成小流水段,使周转功率达到最大化,这个时候BIM模型就派上了用场。我们利用BIM实现了各专业之间的协同和共享,让BIM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贯穿始终。”
BIM思维的培养需要过程
目前很多项目在设计和施工的衔接上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是设计方与施工方在设计方面的不同步,另一方面是设计方并不情愿做价值转移。此外,就是建模质量的问题,设计方的模型拿过来,施工方需要修改,改动量太大就会导致矛盾的出现。
因此,姚守俨认为,现在主要还是希望能够形成一种基于BIM思维的语境,而这种语境是要培养的,特别是对项目管理者、项目经理、项目总工来说,还需要一个过程。
当然,从创新应用和拓展应用这方面来看,中建八局在云端应用了BIM 360TM。“我们也在几个项目上做了探索性的应用,而且发现其最大的好处就是把计算机搬到了现场,这也使我们数据采集能够非常及时,曾经在管理上面临着数据采集滞后的问题,现如今在现场就能够解决完成,改变了传统数据录入的方式,也提高了效率。”姚守俨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