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是指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2013年底,中国十九冶集团“BIM”推广实施的总体方案和计划(草案)形成,标志着“BIM”技术在全公司推广运用工作正式展开。近两年的时间里,中国十九冶集团在冶金、市政建设、民用建筑、钢结构施工等领域推进“BIM”技术运用,通过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为工程施工安装上“第三只眼”,从而达到预先发现问题、及时优化方案、进行施工交底和施工模拟,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成效。
“碰撞”出的高效率:“碰撞检查”是“BIM”技术中可视化控制的重要环节,检测施工中碰撞、冲突,能够帮助更好地协调各个专业的团队,解决冲突,在施工开始前以虚拟方式进行项目规划,减少变更;同时,二维图纸中很难发觉工艺及专业间设计出现冲突的地方,采用“BIM”技术建立三维模型,可以很直观地发现这些冲突,并为后期修改图纸错误提供数据支持,避免了因图纸、设计等问题影响施工效率。
中国十九冶集团攀枝花棚户区改造炳二区地龙箐集资房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135256.54㎡,计划工期为760天,工程量较大,由于该地区环境的影响以及周边可利用场地有限,工期较为迫切。为了确保1536户居民早日搬新家住新房,项目部组建的“BIM”团队对整个工程建筑和总平专业建模并审查设计问题,对给排水、风管深化设计,并对1栋楼及其地下车库4D进度模拟。通过桥架与通风管道之间等各专业间的碰撞检查,在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前出具了267项冲突报告,解决图纸问题43个,并在保证安全管理成效的情况下,安全员的配备投入减少10%。
在泰钢三连轧机组整体推移工程中,项目部采用“BIM”技术进行推移机械系统设计、推移基础设计、推移过程中轧机整体刚度校核。项目部施工前对整体推移安装中涉及到的混凝土结构间、设备与空间结构之间、各类管线间的碰撞、干涉问题进行了模拟,对检查出现的技术难点和问题进行了反复验证,并对虚拟现场的监测偏差及时调整,精确施工数据,确保了中国十九冶集团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球首创的三连轧机技改推移成套技术成功应用;并将整条轧钢生产线的停产时间由大约210天缩短到了39天,使得泰钢在此期间可以多实现约50亿元的产值。
“显微镜”下的项目管控:“所见即所得”,是“BIM”技术立体三维模型实物图形的可视效果,它从施工进度安排到建筑结构形式,从施工现场模拟到设备材料细节等方面对工程进行了全方位展示,为部门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相比传统的基于二维施工图纸的技术交底,“BIM”技术如同一台“显微镜”,使得各参与方能够借助近似于实物的模型对技术问题有更加直观、具体的认识,层层管控细节更是一目了然。
红钢2号高炉技改工程属改造性大修工程,涉及土建、钢结构、筑炉和设备机电等众多专业的拆除和安装,工作量集中、各专业彼此立体交叉施工、场地狭窄、工艺布置紧凑,施工难度极大。中国十九冶集团在该工程中采用“BIM”技术,对红钢2号高炉技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以实现虚拟施工、优化方案、快速算量、提升精度,精确计划、减少浪费,最终达到工程安全可控、质量优良、施工高效、效益最大化的目的。从项目投标到施工阶段再到竣工结算,BIM技术贯穿全程。特别是在施工阶段,项目部从深化设计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重要施工方案模拟、进度监控、资金计划、质量安全管理等9个方面运用“BIM”技术进行监督管控,并在可视化、模拟性、渲染展示、算量、虚拟施工5个方面体现出了较强的优势,有效推动工程施工管理。该工程于2014年7月1日开工,2014年12月28日竣工,“BIM”技术的成功运用,确保了工程在150天的工期中,完成本体系统、渣处理系统、三电系统所涉及到的改造部分的设备拆除、结构施工、炉体砌筑、设备安装、土建基础、利旧设备恢复等施工。
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中的重中之重,“BIM”技术的应用,无疑为项目控制成本注入一剂“强心针”。
2014年7月,中国十九冶集团创维数字(000810,股吧)研发大楼项目部正式启动BIM技术采办设备材料,利用“BIM”软件的真实建模、材料自动统计功能,项目部对钢结构连廊每个构件单元的用量进行了精确统计,自动生成工程量清单;并通过对钢板进行计算机自动排版,大规格的型钢按照排版后的数量采办不留余量等方法,使得损耗量控制在2%以内,直接在采购上节约成本4.05万元。
“BIM”技术在中国十九冶集团仍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该项技术的不断总结和提升,中国十九冶集团将在施工技术、工程管理等领域层层推广运用BIM技术,将“第三只眼”的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优势充分发挥,向争做中冶集团打造“四梁八柱”升级版,再造“美好中冶”新优势的脊梁和砥柱的目标不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