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起,上海市将选择一定规模的医院、学校、保障性住房、轨道交通、桥梁(隧道)等政府投资工程和部分社会投资项目进行BIM技术应用试点,形成一批在提升设计施工质量、协同管理、减少浪费、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等方面成效明显的示范工程。
到2016年底,基本形成满足BIM技术应用的配套政策、标准和市场环境,届时,上海市主要设计、施工、咨询服务和物业管理等单位普遍具备BIM技术应用能力。
从2017年起,上海市投资额1亿元以上或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政府投资工程、大型公共建筑、市重大工程,申报绿色建筑、市级和国家级优秀勘察设计、施工等奖项的工程,实现设计、施工阶段BIM技术应用。世博园区、虹桥商务区、国际旅游度假区、临港地区、前滩地区、黄浦江两岸六大重点功能区域内的此类工程,将全面应用BIM技术。
到2017年底,上海市规模以上政府投资工程全部应用BIM技术,规模以上社会投资工程普遍应用BIM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此外,上海将完善政府监管模式,到2016年底,建立基于应用BIM技术的项目立项、设计方案、招投标、工程验收、审计和档案等环节的审批和监管模式,探索实现模型化一站式并联审批,简化审批流程,探索数字化监管,提高行政审批和监管效率。除了加强组织协调和责任落实外,上海还将建立配套推进措施,完善应用扶持政策,在申报绿色建筑星级评定、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质量奖项的工程,凡应用BIM技术的给予加分。
《意见》还提出,要加快制定配套的技术标准,并在引进集成创新基础上,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IM软件和应用技术。这一要求直接指向当前BIM技术发展的两大基础性瓶颈:参数化构件和信息交互性。BIM技术应用之所以其效率效益不彰,模型难于纵向传递,很大原因在于可供社会共享使用的参数化构件不足,其根本性原因在于产品模型的生命周期信息未能标准化地根据需要约定其内容、格式、归类和编码。由于此类知识和信息零散地分布在各行各业和各个阶段中,因此单由个别企业牵头整合难度较大,需要政府和行业挺身而出,整合各方资源进行深入研究。
未来,上海将进一步由政府通过工程试点和技术研发工作解决BIM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基础性问题和政策环境建设问题,同时由市场决定BIM价值和技术发展的方向,充分发挥BIM技术在促进社会合作、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巨大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