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围绕对粗放型走向精细化的探索证明,BIM对降低开发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提升项目品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多家知名地产企业已经将其作为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然而,BIM应用不可避免带来开发流程的与项目管理的变革。它在设计、建造、运维等不同的实施过程中有哪些价值?对于投资方的地产开发企业应该如何去科学的应用它?为此,我们专访了北京建谊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张鸣先生。
北京建谊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张鸣
《总工之家》:当前很多企业都在提跨界学习,拥抱互联网等理念。在建筑领域的信息化技术中最热门的莫过于BIM,对这项技术您是如何看待的?
张鸣:BIM是把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有机的结合,这正是它最大的魅力与力量。BIM的出现非常符合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趋势,也给建筑行业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的建筑业还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所以也一直存在着“可接受的浪费”的情况,要将“浪费”剪掉或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进而走向“细化发”的发展,BIM可以改变这一切。
比如,BIM的可视化将以往的线条式的构件形成一种三维的立体实物图形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实现项目全过程中的沟通、讨论、决策都在可视化的状态下进行;协调性可在建筑物建造前期对各专业的碰撞问题进行协调,并生成协调数据;模拟性能实现对设计、招投标与施工、后期运维等各阶段进行预演,将所有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分析和把控;优化性是帮助项目做减法,通过精确地信息实现不断优化的过程。
基于上述功能,它的作用可以贯穿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它的价值体现在成本上节省时间和费用,质量上全面碰撞检查,进度上动态模拟建造,管理上模拟信息分享等方面。所以,BIM不仅是一项技术或是一个工具,而是信息化的管理平台。
《总工之家》:您之前谈到了BIM的作用与价值,如果落到具体的项目建设上,您认为它带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张鸣:我认为给项目建设带来最大变化的是全程控制与衔接。之前项目建设的前期规划、建筑设计、施工管理及运营维护等相互之间是独立的。而BIM具有了集成化、一体化的特点,利用终端设备可以打通专业之间的壁垒,把业主和参建各方进行实时链接在一起,在项目的建设周期内进行高效、专业的沟通。
还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工作前置,也就是在建设项目之前,对整个建设周期内部品构建、系统集成和空间管理等方面详细数据分析,然后再分解到各个专业单位去执行。由于建设之前有交验模型,包括了前期、设计、施工、运维等所有信息,类同内容可以占到执行阶段的80—90%,有了精确的数据支撑,让项目的建设过程更智慧、更简单。
《总工之家》:对于开发企业不仅会考虑技术性更会关注经济性,您认为在哪个阶段应用BIM性价比最高?
张鸣:谈到应用BIM产生的费用增加的问题,我想说的是要结合所产生价值的去看待。因为企业成本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纯的数据计算,对于开发商来讲,要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去考虑成本与收益。在美国,建筑全生命周期产生的价值是50%,在建设阶段产生的价值不会低于10-20%,这还不包括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如果拆分到各个阶段应用来看的话,也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像在项目规划阶段,BIM结合GIS系统用于评估指定场地的使用条件和特点,从而作出新建项目最理想的场地位置、交通流线组织关系、建筑主体布局等关键决策。同时BIM还能帮助项目团队进行空间分析和理解复杂空间的标准和法规,从而建立有效的工作流程来确保准确、有效的作出空间需求方面的评估,并且给出符合投资收益的最佳参考方案。
在项目设计阶段,建筑师们不再受限于使用传统的二维图纸,极大地拓展了三维复杂形态的可实施性。其次, BIM使设计修改更容易。只要对项目做出更改,由此产生的所有结果都会在整个项目中自动协调,各个视图中的平、立、剖面图自动修改。
在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可以将BIM模型和计划进度进行数据集成,以实现BIM基于时间维度的4D应用。通过BIM的4D应用,除了可以按天、周、月看到项目的施工进度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实时调整,分析不同施工方案的优劣,从而得到最佳施工方案;也可以按秒、分、时对项目的重点或难点部分进行可建性模拟,进行诸如建筑机械的行进路线和操作空间、土建工程的施工顺序、设备管线的安装顺序、材料的运输堆放安排等施工安装方案的优化。
在建筑的运营管理阶段,BIM可同步提供有关建筑使用情况或性能、入住人员与容量、建筑已用时间以及建筑财务方面的信息。BIM可提供数字更新记录,并改善搬迁规划与管理。它还促进了标准建筑模型对商业场地条件的适应。有关建筑的物理信息和关于可出租面积、租赁收入或部门成本分配的重要财务数据都更加易于管理和使用。稳定访问这些类型的信息可以提高建筑运营过程中的收益与成本管理水平。
另外,继上海、重庆、广州之后,北京于今年9月1号实施三维交验,国家的三维交付标准也已经编制完毕。如果有高效的信息移动平台挂接工程设计、施工、运维各阶段的信息模型,不仅能实现协同设计、协同管理,还将大大改善现在繁杂的校审手续和过程,用技术支持中国政府的简政放权。
《总工之家》:目前您认为要实现BIM的全面推广应用,还有哪些地方亟待完善?
张鸣:主要是观念上的需要改变,虽然BIM在国内推行多年,但很多人对BIM的认识还处于肤浅的表层现象,认为BIM就是利用软件做一些模型或者动画,实际上BIM最重要的是信息化,要有大量的信息化来支持模型才能实现模型的内在要素,它是内在的信息模型而不是几何模型。这也是BIM在国内大都只是点状应用,没有全生命周期、系统的应用的主要原因。近几年“十二五”规划中出了一些强制性的要求,全国的BIM标准,例如:广东、北京、上海实行必须三年交验、上海实行工程必须使用BIM。
还有就是很多人对BIM理解不完整,造成应用策略不科学。BIM软件本身只是一个工具,只有将它集合成一个技术和管理的沟通平台时,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应用了BIM之后,工作流和信息流的传递方式都有了变化。所以整体的管理体制也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否则再好的躯干如果不能做到手脚协调,也无法顺利行走。
《总工之家》:应用BIM信息化对绿色建筑、建筑工业化能起到有哪些方面的帮助?
张鸣:无论是绿色建筑还是建筑工业化,BIM都应该是其最基础的支持和保障。
建筑信息模型可以集成各专业设计,能完美地适合绿色设计。可用于分析包括影响绿色条件的采光、能源效率和可持续性材料等建筑性能的方方面面;可分析、实现最低的能耗,并借助通风、采光、气流组织以及视觉对人心理感受的控制等,实现节能环保;采用BIM理念,还可在项目方案完成的同时计算日照、模拟风环境,实现复杂的设计评价和分析,在关键问题上支持绿色技术。
工业化、精细化的建造更是BIM的强大优势,在虚拟施工阶段完善了在图纸阶段和施工阶段所有的弊端,使它能够实现工厂化加工以及工地上组装的有效结合。如果工厂化的加工耗时占80%,工地组装占20%,建设速度会提升一半以上。
像国家推动智慧城市的57项中有38项都需要BIM来实现,所以说BIM不仅是对建筑进行着改变,而是会与未来城市生活融为一体。
《总工之家》:最后您结合建谊集团的未来战略,谈一谈BIM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张鸣:BIM在中国的发展已有十年的时间,随着政策的支持、条件的成熟以及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我相信BIM的应用不但在中国,在世界范围也将掀起一个高潮。BIM在技术与信息管理方面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条件,因此接下来的发展已经不仅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要影响人们的生活。通过信息化技术来改变环境与空间的关系,让科技性、艺术性、个性化更好的可以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去,让建筑具有生命力。
企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是统一的关系,如果不能被社会认可,提供的服务自然没有价值,企业也就不可能发展。所以,我们不做建谊的BIM,而做社会的BIM 。建谊要打造BIM的商务平台,容纳全世界最好的设计大师和产品,来为社会服务。可以说是站在行业的最高端,推动BIM的发展。这不但是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要在行业发展中努力走在最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