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时代下,传统造价算量软件何去何从
2015-08-12     来源:青岛友泽建设项目管理咨询公司    作者:陈凯    浏览:777    评论:0        
导读:伴随着2015年7月2日住建部印发指导意见——“加强顶层设计,推进BIM应用”的印发,我国BIM时代即将来临。BIM技术的发展为传统造价算量软件提供了全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信息化在以办公自动化(OA)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为代表的企业、项目管理信息化,以及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为代表的设计、施工信息化等的普及应用下,中国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与国际同行的差距并未缩小。

      为了加快缩小与国际同行间差距,中国相关部门正在努力通过制定相应标准、行业规范等方式方法,加快中国特色的BIM技术发展。但我们不得不说现在国内BIM技术仅限于在空间和时间的4D层面的应用,仅仅初步实现了基本的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信息化的发展应用已经可以让我们把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做的更全面。尤其是在基于云造价的包括材价库、品牌库、指标库和项目库在内的企业核心造价数据库的建设后,BIM应用必将从当前的4D5D迈进一大步。

传统造价软件的新方向

BIM技术由4D5D的进步,改变的不仅仅是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简单进步,4D5D的演变也彻底改变了建筑行业及其周边行业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对于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和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控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谁来解决这个由4D5D转变?是设计软件的开发团队,还是基于设计软件的二次开发企业?显然以上二者都无法完成这个转变,原因很简单,因为4D5D看似只是一个数字变化,可是其中却包含了无数的造价信息及其调整规则。这个需要大量的造价专业人员来辅助完成。那么谁更适合辅助完成4D5D的转变——传统造价软件公司。

原因有二:一、传统造价软件公司,有经验丰富的软件开发人员,完全可以媲美二次开发企业;二、传统造价软件公司,对各地区造价信息及造价规则掌握全面,可以“因地制宜”的将造价数据准确无误的体现在BIM模型当中。

BIM技术对传统造价软件的冲击

      虽然完成BIM技术由4D5D转变最合适的是传统造价软件公司,但我们同时也会发现,随着BIM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传统造价软件的冲击越来越大。以前造价工程师,根据二维图纸,通过传统造价软件完成工程量的统计计算及项目造价分析。此过程费时费力,无论是投资方还是建设方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完成相应工作。但当我们5D BIM技术推广开来之后,此过程将变的无比简洁、高效。只需要造价工程师通过造价插件即可在BIM模型中完成工程量的汇总统计,甚至能够同时输出工程造价、项目造价分析。这无疑将大大降低造价工程师对传统软件的依赖,并且降低各单位人力物力的消耗。

      针对这一发展趋势,如果各传统造价软件公司不提前规划,进行相应转型,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后,将会遭到时代的淘汰。如同当年造价软件的推出后,对只会手算不会使用软件的造价工程师的淘汰一样残酷。

传统造价软件公司发展趋势

      谁能够在BIM发展的大浪潮中脱颖而出,谁就能走在时代的前列。随着住建部印发针对推进BIM技术应用的指导意见,我们可以预见中国的BIM技术时代,就要来临了。那么各传统造价软件公司应如何应对这次行业巨变呢?

1、加快新型软件的研发:BIM时代下,对于造价人员的要求,不再是如何熟练使用传统造价软件去费时费力的绘制、计算项目工程量,而是通过造价插件,快速整理汇总项目各构件楼层工程量。因此造价软件公司要加快研究基于BIM技术下方便、高效、准确的算量插件,从而适应BIM技术对造价的要求。

2、增加造价信息反馈机制: BIM时代下,对造价人员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能够计算工程量或者项目造价分析,而是要通过各种软件反馈机制,能够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将各阶段的工程量及造价分析进行统计汇总。因此造价软件公司在研究算量插件的同时,还要开发算量、计价软件之间的反馈机制,也就是我们上文说的5D管理。

3、开发模型检查:未来工程量统计通过算量插件虽然可以减少人为计算错误,但要得到完全正确的结果,仍须精确建模,对造价人员经验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因此开发模型检查工具也是重中之重,检查建模中的问题(模型错漏、套定额错误、属性设置合理性、混凝土等级合理性等),并优化模型(反查图形,批量修复等),从而得到更加精准的造价信息。

 

0相关评论

更多>相关BIM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BIM新闻
阅读排行
评论排行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本站动态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我们的服务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排名推广
积分商城
帮助中心
积分规则
网站留言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RSS订阅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