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DIY到DIT:国外创客空间运营模式探析
2015-08-28     来源:浙江省创意设计协会    浏览:112    评论:0        
导读:面对互联网和新的创客运动,国内外各地兴起一批各具特色的创客空间,其中Wework形容自己是一种新兴工作场所,针对的是后衰退时代的劳动力大军和向来不知格子间为何物的一代人。以色列籍wework联合创始人Adam Neumann
 面对互联网和新的创客运动,国内外各地兴起一批各具特色的创客空间,其中Wework形容自己是一种新兴工作场所,针对的是后衰退时代的劳动力大军和向来不知格子间为何物的一代人。以色列籍wework联合创始人Adam Neumann 曾对媒体表示,他梦想构建一个让每个人永远不想下班的地方。


作为创客运动的载体,创客空间被可以被看作是人们能够聚集在一起通过分享知识,共同工作(co-working)来创造新事物的实体实验室。它们都具有实体空间并采用社区化的方式运行。而创客空间的诞生和演变过程,推动着创客制造由DIY(Do it yourself)演变成DIT(Do it together),这一演变过程更能体现出创客空间作为城市创新场域对于“大众创新”的积极作用。如今,在新工具、社区、开源文化、众筹机制、创客文化的共同合力下,DIY 与DIT不仅仅意味着自造,更多程度上也意味着依靠社群化创新场域,任何人都可以做出能够推向市场的产品的可能性。

 

随着互联网和新科技的迅速发展,创客运动和创客空间正通过强有力的方式来影响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在这场全球的“制造者、自造者”运动中,线上的虚拟社区和线下的实体空间相互融合并发挥出乘数效应。新一轮的创客运动根植于正在扩展中的“创客空间”( makerspace) 网络。通过梳理与总结,我们与大家分享几个国外创客空间类型,为我国创客空间的建设提供借鉴。

 

 

 

 

1.社群化空间型


社群化空间型创客空间起源于黑客运动爱好者的各类活动,这一类的创客空间为共同兴趣的社群提供一个创新场域,这里的会员里既有专业的发明家也有业余玩家,但基本都以兴趣为出发点,每个人都专注在自己手中的作品中,利益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典型的是国外的NYCResistor(2007)、HacDC(2007)和Noisebridge(2008)等。Hackerspace的概念始于欧洲程式设计师的聚会,德国的c-base是最先为民众敞开大的独立性创客空间。

 

 

 

 

 

2.Fab Lab 创新实验室型

 

 

 

Fab Lab 是Fabrication Laboratory微观装配实验室的缩写,专注于使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个人制造( personal fabricaton)。Fab Lab 最早诞生于麻省理工学院,灵感来源于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比特与原子中心主任尼尔·格申非尔德教授的一门课“如何制造(几乎)所有的东西”( how to make almost everything)。该课程为学生提供工具和机器,让学生在动手的环境中自己探索科学。没有技术经验的同学们在课堂上创造出很多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例如能够在安静场合收集尖叫并在合适场景下回放的盒子,为鹦鹉设计的计算机交互界面,以及能够保护女性安全的自动防御裙子等。

 

目前在全球各地共有超过200 家秉承教育与社会创新理念的Fab Lab,各地Fab Lab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应用的融合从设计、制造,到调试、分析及文档管理各个环节的用户创新制造环境。

 

 

 

 

3.营利性空间

 

 

 

创客空间的另一种运行模式是通过会员制或者是工位出租的方式聚集创客,并为他们提供开放硬件和开源软体。这一类创客空间以Techshop 为代表的开放式硬件工厂(machine shop)。他们自称为“美国第一间全国性的开放式公共工作坊”。TechShop以连锁的方式运行,自从2006 年在加州的Menlo Park 开设第一家分店以来,目前在全美共有9 家门店。Techshop 如同一个巨型工厂,不仅有激光切割、3D 打印等新型生产工具,也有用于切割、焊接铸造的传统器械。TechShop 采用会员制运营。通过支付每月175 美元的会费,会员便可以使用Techshop里包括场地和工具等所有的资源。对于零基础的会员,TechShop 也提供各种使用新工具与创新方法的课程。这样的盈利性的空间通过会员模式为会员提供固定或者是流动的工位,同时提供开源硬件、3D打印机、基础性培训等。

 

 

不同类型的创客空间为不同需求的创客提供各式各样的工作场域,形成创意氛围。相对于国外的不同类型的创客空间,国内的创客空间至今并未形成成型的盈利模式,各地纷纷兴建起不同类型的创客空间,其中部分突击建成的所谓创客空间并不具备创客空间标准的硬件基础,多数创客空间依赖于政府投入,在提供创新孵化、吸引人才入驻方面并未发生真正作用,值得我们反思。

 

0相关评论

更多>相关BIM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BIM新闻
阅读排行
评论排行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本站动态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我们的服务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排名推广
积分商城
帮助中心
积分规则
网站留言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RSS订阅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