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城市化以来,人居环境遭到了破坏。一方面,工业和生活的废气、废水、废渣、垃圾等等,使人居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自然资源,特别是森林植被的滥用使人居环境日益恶化。另一方面,“建设性破坏”使人居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城市的急剧膨胀,使人居环境每况愈下,空气污染、水质下降、交通堵塞、居住拥挤等“城市病”日益严重。
于是,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的问题,引起了全人类的重视。由于发现一些住宅小区简单地把“绿色”等同于“绿化”,“美观”等同于“景观”,而尚未涉及到“生态”、“绿色”、“健康”的深层次、多角度的科学内涵。当前又产生了“量化”理念,着手研究制订小区环境的量化指标和其评价体系。
对自然环境(或称为自然资源)的保护,主要是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对人文环境(或称人文资源)的保护,则主要是解决好传承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战略原则:
1、生态优先战略
人居环境的优劣有多元衡量指标,如生态性、舒适性、安全性、美观性、经济性等等,而首先要考虑的是生态性。
城市、村庄和住宅小区是人类与其周围环境(人居环境)相互作用、特别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所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对人居环境发挥着主导作用。
因此,我们首先要用生态学的原理,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物种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等,来营造和恢复环境的自然性。
人居生态环境包括室内生态环境和室外生态环境两个部分。
室内生态环境方面:在住宅规划设计中,有关宜人居住面积、结构布局、功能分区、日照、通风、保温、隔热、隔音、建材等方面的技术规范指标,实际上也是生态指标。而现在光污染(玻璃幕墙和景观灯光造成的)和装修污染则是新出现的生态问题。
室外生态环境方面:最重要的是住区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物间距,以及大气、水体、土壤等的环境质量。尤其是植被的造氧、降温、增湿、抗污、滞尘、杀菌、减噪等功能的发挥。科研成果证明,乔、灌、草相结合的三元复合结构绿地,其生态效应明显优于单一结构的绿地。
2、可持续发展战略
主要指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资源。如节能、节水、节地等。节能,就是要有效采取建筑物的保温、隔热、通风技术措施,并尽量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无污染清洁能源。节水,要大力推行中水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少建或不建大草坪等耗水景观。节地,不搞大广场,不搞占地面积过大的别墅等等。在广场尺度的处理上,广场的长度与周边主要建筑物高度的比例以1-3之间为宜。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讲的人居环境因素,或称环境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可以长期地持续地利用。例如,要有计划地供应建设用地,不要一下子把地用完。
3、文脉传承战略
即保护好文化遗产,传承好文化脉络。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不能光是到历史典籍中去寻找,而要体现在现存的名胜古迹、古建筑、风土人情、自然遗产(包括原始的地形地貌)等方面。应将城市中己经存在的内容尽量融入城市整体之中,使之成为城市的有机内涵之一。目前,这方面、尤其是古迹和古建筑的破坏是很严重的,要引起高度重视。
对于欧陆风格建筑,从泛文化意义上来说,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从现代居住要求上看,它有采光等很多长处。因此,要尽量把外来的居住文化和本土居住文化融合在一起。既不要排除吸收外来居住文化,又要尽量挖掘我国居住文化的精华,加以提炼和继承,增强建筑的文脉性。
强调文脉传承,并不是提倡复古主义。这是因为,如果设计师认真地对待和领悟文化遗产,那么,他在表达当代文化时,便会激发出富有想象力的构思,赋于传统文化以新的意义,而不是简单的抄袭和模仿。这一点,己经在许多成功的建筑作品中得到实证。
4、经济适用战略
一方面要考虑建造成本的经济性,另一方面要考虑建成使用后维护成本的经济性。不搞奇花异草、名贵建材等华而不实的事;不搞超越“宜人尺度”、大而无当的事(如广场、马路、户型、面积分配等方面的失当现象);不搞大广场、大草坪等浪费资源的事,特别是住区景观要把握好尺度,满足生态要求即可,不搞节外生枝、画蛇添足的事。要强调必须在“有用性”的前提下,兼顾“审美性”;不要搞“小区景观公园化,住宅装修宾馆化”的事。
5、以人为本战略
营造好的人居环境,目的是为了“人”能健康地生存繁衍、舒适安全地生活和工作。以人为本战略的实施,涉及到人居环境的许多方面。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如何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在人居环境建设中要采取“适老”的措施,如老年住宅、亲情住宅、亲情社区等等。并要特别注意关心残疾人等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