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何理解本土化呢?人们可能对此通常认为仿照过去的建筑建造房子就叫本土化,实际上本土化并不这么简单。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首要的是建筑应该适应本土,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不单单是停留在建筑风格上的。而是说建筑的状态如何适应本土的特点。更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从内容出发,内容的本土化,本土化实际上更全面的讲应该要求建筑要适时,要适地,要有一定的时代感,适合当今人文的需求和人们生活的需求,同时建筑要适合当地的气侯条件,当地的生活条件,当地的一些文化积淀等等。所以说应该适时适地这才叫本土化。
如果仅仅是我们中国过去的建筑形式,比如唐代的,或者清代,尽管是本土的,应该不属于建筑本土化的范围,因为它不适应现在的生活和现在人的需求。
当然,纯粹的靠拿来主义也是不可取的,国外的建筑生搬硬套到中国来,或者搬到任何一个国家去应该说都是不适用的,这个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包括住宅建筑,包括公共建筑,从公共建筑来讲实际上我觉得咱们现在不太适宜的,不太本土化的东西有很多,比如像国家大剧院,比如像央视的办公楼等等。这些都是不本土的,它不在于形式不本土,而在于形式以内的,内容上不本土,造成了我们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且最关键会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包括经营者长期的付出代价,这个是值得关注的。包括北京坐北朝南的习惯,这都要求开发商在做项目时应该注意的。比如我们做易郡,外部空间,从停车和道路,东西向的是入口,使房子南北朝向不互相遮挡。而支路是南北向的。虽然是很单调的曲线,但步移景易,符合天然的地脉纹理。
第二点本土化要体现在建筑材料的如何使用上。最好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不但经济也与当地当时的情况协调。适合当地气候,才能使材料达到低能耗。这个原则实际是一个很古老的原则,因为古代在建房的时候交通运输的条件也不可能从远处运大量的运来材料,就地取材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建筑原则,实际上就地取材有它的价值,因为就地取材能够适合当地,能够节省成本,能够节省资源,能够降低造价,等等有很多好处。
第三点才是普通意义上的本土化,就是建筑形式和文化上的本土化。但不能照搬,除了继承还要有发展。如果光是新东西也不好,会有当下断裂,城市就会失去历史感。每一个人到了一定的时候,大量的思考实际上是在回忆,这种回忆是需要有载体,比如建筑,比如事情,比如人文的一些东西,建筑是承担这个责任的,建筑的本土化就能够带来这种好处,也就是说我们市场上已经感觉到,一般的消费者随着需求的满足,对建筑的要求,对本民族的要求是越来越多,随着发展的进一步成熟我想这应该是一个主流的趋势。这种本土化可能会有一定的矛盾,比如说有人会想,会不会本土化这种趋势使我们理解成,我们的房子建的应该像过去一样,我想这是不应该的,如果我们的房子追求像过去一样,可能我们就是一种倒退,而且本身,从实践上证明也没有什么生命力。包括在国内,无论在国内和国外,追求过去的这种形式都是没有生命力.
某次出国,在酒店每天都见到一个老头在楼下咖啡厅喝咖啡,这些都是感觉和视觉形成的物质环境。每一个阶段的建筑都应该符合它当时的技术和特点。
而形成本土化的原因第一就是生活上的原因,我们知道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生活的习惯。实际上建筑是满足人们的生活,这些生活对建筑形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本土化是生活的要求带来的。
第二个原因就是节能,现在节能实际上大家都在谈,对于我们国家来讲节能可能更重要,我们的发展所耗费的能源实际上是美国的四倍,是日本的八倍,这说明我们提倡节能是非常重要的,这里包括资源,水,材料,燃气等,这些都必须充分靠设计实现,比如建筑如何能够低能耗,如何能够低排放,如何能够使在建造过程中节省,建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也要节省,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北京泰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闫少华 摘编自蓝筹地产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