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是中国住宅建设的战略性选择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其中居住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是重要的方面。解决好中国人的住房问题是我们建设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我们有我们特殊的实际情况,中国的人居建设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我国人口众多,13亿人口要“人人享有适当的住宅”绝非易事,解决好中国人的住房问题就意味着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住房;二是资源禀赋差,人均占有资源量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居住水平,资源的约束自不待言;三是环境压力大,无论是住宅建设还是住房消费,都将增加环境的负荷,这对本底状况很不乐观的中国环境来说,将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四是由于历史和体制方面的原因,群众住房“欠帐多”,要尽快还上“帐”,就要有大的开发规模和快的发展速度,这对于住宅的受众主体——广大中低收入者来说,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又是有限度的,这也不能不说是一对突出的矛盾。面对这些不可回避的实际问题,可以说,中国住宅建设面临着尖锐的矛盾和严峻的挑战,因此,住宅建设的战略选择就显得特别重要。任何一项战略选择都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大的政策背景下进行的。当前,国家管理经济社会的大政方针是: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三、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据此,住宅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1、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实行多元的开发结构与市场供应,实现“人人享有适当的住宅”,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居住水平,改善人居环境。
2、在建设和消费过程中,改变高消耗、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和高成本、低质量的消费方式。
3、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可能换来居住水平的提高,必须建设宜居环境,减轻环境污染,保证人民群众生活在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中,这就要求住宅产业应成为环境友好性产业。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人之间也应融洽相处,安居乐业。为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者能居安屋适,住宅建设必须考虑其经济性和性价比,让老百姓得实惠,解决好他们的基本住房问题。
总之,我们要在中央所确定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研究如何解决好我们的实际问题,确立住宅建设和发展的大思路,选择正确的技术经济路线。这个大思路就是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发展什么样的住宅才能解决好中国住房的特殊矛盾和问题,既要符合中央的大政方针,还要体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又能比较快的见到效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只能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因此我们说,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是中国住宅建设的战略性选择。
二、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必由之路
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内涵、节能省地的理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最终还是靠住宅产业现代化来实现的。不管什么型的住宅,住宅是房子,房子是要盖起来的。因此,加快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是落实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必由之路,抓不好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有关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内涵,现在讨论的比较多,提法也各有侧重,但内容是相近的,从功能、技术、经济、环境几方面主要性能来看,节能省地型住宅应具备以下主要特征:
1、节能省地型住宅具有完善的功能和较高舒适度,是高品质的住宅,不是“简易房”。
2、依靠集成先进的实用技术和适度合理的科技含量,提高住宅的基本功能,既具有先进性,又不盲目追求高性能指标,技术体系适用于大量普通住宅。
3、全面节约资源能源,实现“四节”(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突出土地和能源(化石类能源)等不可再生能源的节约。
4、发挥资源潜力,提高利用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建立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住宅生产方式及住房消费方式。
住宅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要解决好几个大的问题,搭起大框架。中央适时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对我们完善和提高对住宅产业框架的认识,是很有意义的,现在,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和清晰的搭建起住宅产业的框架结构:
1、产品定位。为适应市场的主体需求,可持续地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中国住宅产业的产品定位应该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
2、产业体系。产业体系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效率。要围绕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构建住宅产业体系,包括技术保障体系、建筑体系、部品体系、质量保障体系、性能认定体系。
3、资源支撑。住宅产业对物质资源的依存度比较高,不能搞无米之炊。必须选择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即占用资源少、环境负荷小、可循环率大。也可概括成简单的三个关键词:“四节”、“环保”、“循环经济”。
4、政策取向。制定政策取向鲜明的住宅产业政策,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对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的支持力度,扶持住宅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三、求真务实,突破难点,加强住宅产业能力建设
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提出,是近几年的事,我们既要看到取得的成效,也不能对中国住宅产业的状况估计得过于乐观,产业的薄弱环节和产品的缺欠是显而易见的。中央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实际上是对住宅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住宅产业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加快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步伐。国务院72号文已明确了至2010年的目标、措施和要求。住宅产业要统筹规划、完善目标、明确重点、加快创新,尽快突破一些阻碍产业发展的难题。现在,产业能力建设已迫在眉睫地摆在建设部门和住宅科技工作者的面前,为此,我们要从产业的弱项和产品的“软肋”找题目,补上我们的急需而又缺失的东西,这样,产业能力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住宅产业缺的是什么呢?
1、现在住宅概念很多,不缺概念和称谓,可以说,世界上住宅名称最多的是中国,既不严肃科学,又不标准规范。我们最缺的是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技术支撑。
2、引进技术和理念很多,但缺少的是消化、吸收和本土化(国产化),我们不能把大量的中国住宅依存在国外部品和材料上。以前我们戏说“苏联老大哥”,能造宇宙飞船,而生产不出好的毛巾和热水瓶。我们又何尝不是?能精确的把载人飞船送上天接回地,而弄不明白门把手和座便器。
3、部品和材料很多,建材商店里和家装市场上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但缺少经过认证和标识的材料和部品,尤其是符合模数的优质的部品和高强度的材料还为数不多。
4、不缺装修技术和材料,但缺少一次性装修的成品房。二次装修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扰民纠纷、安全隐患等问题,已有目共睹。住宅产业如果只能提供半成品,还要由消费者继续“加工”才能使用,这有违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原则,更是与住宅产业现代化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相悖的。上海、广州、江苏等地抓成品房的经验,说明这种情况是可以改变的。
5、现在上市的户型很多,甚至不乏大户型和豪宅,空置量也居高不下,但缺乏中小户型节能省地的精品房,缺少引导潮流的为广大中低收入者所欢迎的主导户型。
6、当前,媒体经常有关于拆、爆旧建筑的报道,大量的存量旧有住宅被拆除的很多,不缺定向爆破技术,但缺少旧房更新改造技术。如何将结构安全的存量住宅加以改造(包括平面的调整),改善使用条件,延长使用年限,挖掘并充分利用住宅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资源潜力,达到节省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这样的案例还太少。
7、各类试点示范很多,缺少的是大面积的推广和全面的应用。建设部曾抓过“小区试点”,“小康示范”等试点工程,现正在抓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及其它若干单项试点项目,各地和有关单位也在抓某些示范项目。示范是必要的,但示范不是目的,示范仅是点,关键是指导推动面上的工作。
8、不缺能开发出房子的开发商,但缺乏能开发出好房子的企业家和产业化基地。不少开发商的开发理念仍停留在概念的炒作和做形式主义的文章,只是吆三喝四的叫卖,而没有把精力和资金用在提高住宅的内在品质上。我们需要大批的有战略眼光的开发商,能领跑在科技地产的前沿,围绕确立的品牌,建立自己的产业基地和联合体。
9、评比设奖很多,注重结果,但缺少认真细致的对过程的具体指导。评奖是一种激励,是对优秀成果的肯定和褒扬,但代替不了对全过程及各个环节的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指导。
10、一般号召很多,但缺少的是实际的政策性支持。
这些问题迟早要解决,早解决早主动,早见效。但也要看到,真正要解决好这些问题,还需要做大量的实际工作,要坚韧不拔,一以贯之地抓下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日本政府1970年就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经过30年的实践,2000年才推出《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他们称这一年是循环型社会的“元年”。2000年总物质的循环率不超过10%,2003年才提出循环型社会的“基本计划”,可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绝非一蹴而就的事,而是有相当难度的。我们抓建筑节能这么多年,新建住宅也只有5%左右达到了现阶段的节能标准,所以,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也不是件轻松的工作,仍然要做艰辛的努力。我们要按照中央倡导和要求的“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温家宝: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求节能省地之真,务技术创新之实,加强住宅产业的能力建设,大力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这样,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就会迈出坚实的步伐,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 宋春华 在《住宅产业》举办的“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加快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研讨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