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德祥:发展绿色建筑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5-09-19     浏览:18    评论:0        
导读:  当前提到的健康建筑、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实际上都涉及到了人、自然环境和建筑三者间的关系,但总的宗旨和方向是一致的。如何把三者的关系解决好呢?对于人,主要是解决舒适和健康问题;对于自然环境,主要是
   当前提到的健康建筑、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实际上都涉及到了人、自然环境和建筑三者间的关系,但总的宗旨和方向是一致的。如何把三者的关系解决好呢?对于人,主要是解决舒适和健康问题;对于自然环境,主要是解决排放和补偿问题;对于建筑而言,主要是解决节材、节能、高效的问题。三者之间是互相影响和谐共生的关系,简要地说做好了节材、节能、高效、环保、舒适、健康这几个方面,就是绿色建筑了。 

  在我国,现在不缺少生态理念的概念,但普及不够,真正落实推广起来难度还很大。其中也有一些人借机会来炒作概念找卖点。在政策层面,国家对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是十分重视的,现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在技术层面,绿色建筑的推进需要技术支撑,要加快对新技术的开发。目前国内各方面都在推进生态示范项目的实践,在设计中强调更多采用被动式生态策略,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在经济层面,提高节能产品的效能并降低其成本。如利用光伏电池板发电是利用太阳能的好方式,但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效率低,二是成本高,普通的建筑用不起。那就需要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化步伐,大批量生产,降低成本,普及其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再次呼吁企业多关心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大风险投资,促进其产业化进程。另外,对城市或居住区来说,可以通过各种生态策略来削减生态赤字,这样大约可解决50%多的问题,还有差不多一半的问题要靠建设节约型社会、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来解决。 
绿色建筑实践中要解决的九个理念 
 一、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它的实现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赤字,采取相应的生态策略达到生态平衡,通过城市生态资源的综合评价,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确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方向。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法以及相关法规的导向作用,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各种生态技术的产业化,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技术经济支持。同时要构建城市自然生态安全网络,确保城市基本的生态安全,为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提供科学的设计依据。 
二、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观。城市是由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等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强调生态安全和生态效益;社会生态系统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和文化的持续发展;经济生态系统强调科学的发展观和循环经济模式的推广。这里既要保持每个系统内部的动态平衡,又要实现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达到天地人和谐共生。 
三、整体的生态建筑观。建造生态建筑要全方位考虑建筑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同时还要考虑时间因素,树立建筑发展全寿命周期的观念。考虑空间因素,控制建筑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空间置换影响;考虑资源的有限性,在人居环境建设中要高效利用和保护地球上的资源。 
 四、城市建设生态优先。在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必须树立“自然生态优先”的思想,才能确保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平衡。 
在城市总体规划和设计中,通过对城市资源的综合评价,建立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模型,根据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和碳氧平衡的原理,构建自然生态安全网络,为规划设计提供前提条件和设计依据。作为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中处于先行地位的自然生态安全网络,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续获得自然生态服务的保障。 
五、生态策略被动优先。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往往要采取多种生态策略才能实现目标。在选择生态策略时,应主张被动式策略(自然通风、相变蓄热体、阳光房等)优先、主动式策略(太阳能集热器、空调系统等)优化,这样才能更加容易实施并可形成有特色的空间形态。 
六、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在城市总体规划和设计中,由于城市的各种生态因子和城市的功能要求不同,因此所建构的自然生态安全网络和城市形态也是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在生态居住区设计中,不同的原生生态环境,不同的乡土树种和不同的设计条件,会导致不同的场地设计策略和不同的居住区特色。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应根据建筑所在的气候区特点,挖掘和提升乡土的材料与技术,选择成熟有效的被动式生态策略,构建生物气候缓冲层,辅以优化的主动式生态策略,创建节材、节能、环保、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 
七、人居环境积极化。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关键是要持积极的态度,扑捉和分析矛盾,挖掘和显化积极因素,发现和转化消极因素,达到人居环境良性发展的目的,这个过程称为“人居环境积极化”。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自然生态安全网络,各种被动式生态策略,循环经济模式,环境保护的3R(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原则,工业废弃地活化再生等,都是积极化的典型案例。 
八、学科交叉、多方共建。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多学科交叉、跨行业合作以及全民参与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在学术层面,强调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综合解决问题;在技术层面,强调跨行业合作,共建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在社会层面,必须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提倡绿色消费和节约型生活方式,建设和谐社区;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建筑师应起综合和整合的作用。 
九、寻求新城市文化价值。新城市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思想是天地人和谐共生。主要体现在:①持续发展意识的普及,从领导到市民都要树立这种意识;②和谐社会构建的落实,包括社会的公平,人心的凝聚,系统的平衡,文化的持续;③循环经济战略的推进,这是建立节约型城市的根本途径;④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将美学的原理引入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领域,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空白和未定性,构成其召唤结构,充分调动接受主体的积极性,填补空白,达到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的圆满实现。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北京清华规划院城市与建筑生态研究所所长,清华-零能耗国际生态设计研究中心主任(中方) 栗德祥 摘自中国建设报)

 

0相关评论

更多>相关BIM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BIM新闻
阅读排行
评论排行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本站动态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我们的服务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排名推广
积分商城
帮助中心
积分规则
网站留言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RSS订阅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