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各种预测均认为,未来10年至20年,中国住区建设仍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由快速城市化和住区建设而引发的资源环境和居住品质的矛盾越发尖锐。居住区开发如何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更好地结合?回顾过去二十多年来的住区开发模式、产品模式和相关政策,我们有必要进行认真的反思,并引导住区开发从包装转向内在品质建设。
包装过度成为住区人居环境建设的误区
当前住区开发过程中,存在不少误区,而产品粗放,过度包装是其中的主要表现。
误区之一是片面追求大户型。相关政策鼓励建设中小套型的住宅,而市场上,不少住区仍然青睐大户型。但我们的住宅无论是大户型还是中小户型,都很少做深入的户型研究,往往是房子很大,但功能不强,即便是一百几十平方米的住宅,也让人感觉局促,没有合适的地方摆放家具。
误区之二是过度追求外立面好看。当前我们的住宅建筑,往往追求标志性,追求更加漂亮的外立面,曲面、三角、多角甚至异形的曲面非常常见。不少住宅表面看上去比较漂亮,实际使用起来,曲面或者三角形外立面造成的室内空间异形,给摆放家具和空间使用增加了非常多的困难。
误区之三是景观建设奢华不实用。不少小区开发,过度强调景观的华美,如种植不适合本地的树种、干旱地区建设大规模的水系等等。小区景观优美本来会给住户带来好的享受,但是有些景观不仅增加了住户的负担,而且仅考虑好看,不考虑实用,让人敬而远之,不能与之亲近。
以上种种表现,都缘于住区开发过度重视包装,缘于只重视销售环节,只重视忽悠卖房子的短期目标。在这种模式下,有限的开发资金被过多地应用在“面子”上,住宅的内部品质,声、光、热、空气质量等都很难受到重视。
绿色建筑目标是提升居住品质
当前,国内外都非常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绿色建筑不仅节能环保,更重要的是舒适、健康、方便、安全,能给居民带来真正的高品质享受。
绿色建筑设计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1.重视地方性、地域性;延续地方文化脉络。2.增强适用技术公众性意识,采用简单易行技术。3.树立循环使用意识,最大程度使用可再生材料、防止破坏性建设。4.采用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5.减少建筑体量,降低建设资源使用量。6.避免环境破坏、资源浪费和建材浪费。
绿色建筑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住宅的舒适度。节能减排是国家的方针大政,各级政府和单位都在积极贯彻执行。但我们的很多工作仍停留在形式上,几乎到了“做僵”的地步。节能项目仅为了获得一个节能“章”,通常是光求数量不求质量。建筑节能需要整体考虑,不能以堆砌单项技术作为标志,并不是优秀+优秀=优秀,需要整合各种因素调整协调才能获得最佳定量节能的实效。
人居环境指标体现引导住区建设
要真正提高住区人居环境品质,需要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做指导;需要融通、综合地看待和处理人居环境问题。所谓“融通”,就是从中国建设的实际出发,以问题为中心,主动地从相关学科中吸取智慧,有意识的寻找城乡人居环境发展的新模式,不断地推进学科的发展。所谓“综合”,就是强调把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建筑、支撑系统在内的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生态、文化、社会、技术等各个方面,对人类聚居问题进行系统的综合的研究。
人居环境的“层次观”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根据中国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初步将人居环境科学范围简化为建筑、社区(邻里)、城市、国家(或区域)、全球等五大层次。
通过对全球和中国发展中若干问题的广泛思考,社会对21世纪中国人居环境问题应当有一个清晰的共识,主要应包括下列五大原则:生态原则:正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经济原则: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科技原则:发展科技,引领居住生活品质未来;人文原则:关注人的居住行为方式,突出对“人”的真情关怀;文化原则:强调居住文化建设与艺术创新相结合。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要素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居硬环境:即人居物资环境,是一切有形环境的总和,是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空间要素的统一体,由各种实体和空间构成;人居软环境:即人居社会环境,是一种无形的环境,是居民随时随地感受到的舒适、休闲、健康、安全和归属感等。就人居软环境而言,它更多地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及行为科学的研究内容。
住区人居环境建设应坚持四个原则
人居环境建设首先要倡导人工与自然环境建设—生态优先战略,可以在具体研究中把住区人居环境分为人工和自然两个部分:生态自然环境:最重要的是住区的大气、水体、土壤、植被以及文物遗产等的保护和环境质量,尤其是植被的造氧、造荫功能的发挥。宜住人工环境:表现在对日照、通风、保温、隔热、隔音、面积等建筑性能技术指标的控制,以及规划设计中表现的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建筑物间距等人居环境因素的组织等。
其次,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经济、社会、文化、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关系的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耗费资源、牺牲环境。
再次,要保护和传承城市文脉。最后,要摈弃表象化,倡导经济适用战略。 一方面要考虑建造成本的经济性,另一方面要考虑建成使用后维护成本的经济性。也即“全寿命建筑”,不搞奇花异草、名贵建材等华而不实的事;不搞大广场、大草坪、大马路等浪费资源的事;不搞超越“宜人尺度”、大而无当的事;要强调必须在“有用性”的前提下,兼顾“审美性”。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专家组组长 开彦 摘自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