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构件预制加工
4.20.1 构件预制加工主要应用于施工阶段。用BIM 技术提高构件预制加工能力能够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建筑质量。在此基础上推行的工厂化建造是未来绿色建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4.20.2 构件预制加工的主要工作内容应包括:
1 收集准确的数据。
2 与施工单位确定预制加工界面范围,并确定方案设计、编号顺序等。
3 将原施工作业模型中的构件替换成预制厂商产品的构件模型。该构件模型可以由厂家提供或根据厂商产品参数规格,由施工企业自行建立。构件模型需与原施工作业模型格式保持一致,确保在后期可执行必要的数据转换、机械设计及归类标注等工作,将施工作业模型转换为预制加工设计图纸。
4 根据现场情况及厂家产品库的要求,将施工作业模型进行分段处理。
5 将构件预装配模型数据导出,进行编号标注,生成预制加工图及配件表,经施工单位审定复核后,送厂家加工生产。
6 构件到场前,施工单位应再次复核施工现场情况,如有偏差应当进行调整。
7 通过构件预装配模型指导施工单位按图装配施工。
4.20.3 构件预制加工的主要工作成果应包括:
1 构件预装配模型。模型应当正确反映构件的定位及装配顺序,能够达到虚拟演示装配过程的效果。
2 构件预制加工图。加工图应当体现构件编码,达到工厂化制造要求,并符合相关行业出图规范。
4.21 施工放样
4.21.1 施工放样应用点主要应用于施工阶段。根据BIM数据进行现场精确放样,实现提高现场施工精准度,提高施工质量的目的。
4.21.2 施工放样应用点的主要工作内容应包括:
1 收集准确的数据,包括施工作业模型导出的放样数据及现场施工控制网规划。
2 制作施工控制网。
3 施工放样规划,规划放样仪器定位点及放样控制点之间关系,编制放样点编号。
4 依据控制网,根据放样数据进行现场精确放样。
4.21.3 施工放样应用点的主要工作成果应包括:现场精确定位放样。
4.22 工程量统计
4.22.1 工程量统计应用点在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准备阶段均有应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计量、计价依据,并体现不同的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目标。其目的在于从施工BIM模型获取各子项的工程量清单以及项目特征信息,提高各阶段工程造价计算的效率与准确性。
4.22.2 工程量统计应用点的主要工作内容应包括:
1 收集准确的数据。
2 在施工作业模型基础上,加入构件参数化信息、构件项目特征及相关描述信息,完善建筑信息模型中的成本信息。
3 利用BIM软件获取施工作业模型中的工程量信息,将其作为建筑工程招投标时编制工程量清单与招标控制价格的依据,也可作为施工图预算的依据。同时,从模型中获取的工程量信息应满足合同约定的计量、计价规范要求。
4 建设单位可利用5D施工作业模型实现动态成本的监控与管理,并实现目标成本与结算工作前置。施工单位根据优化的动态模型实时获取成本信息,动态合理地配置施工过程中所需的资源。
4.22.3 工程量统计应用点的主要工作成果应包括:工程量清单。工程量清单应当准确反映实物工程量,满足预结算编制要求。该清单不包含相应损耗。
4.23 设备与材料管理
4.23.1 本应用点主要应用于施工阶段。运用BIM 技术达到按施工作业面配料的目的,实现施工过程中设备、材料的有效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4.23.2 设备与材料管理本应用点的主要工作内容应包括:
1 收集准确的数据。
2 将楼层信息、构件信息、进度表、报表等设备与材料信息添加进施工作业模型中,使建筑信息模型建立可以实现设备与材料管理和施工进度协同,并当可追溯大型设备及构件的物流与安装信息。
3 根据工程进度,在模型中实时输入输出相关信息。输入信息包括工程设计变更信息、施工进度变更信息等。输出信息包括所需的设备与材料信息表、已完工程消耗的设备与材料信息、下个阶段工程施工所需的设备与材料信息等。
4.23.3 设备与材料管理应用点的主要工作成果应包括:
1 施工设备与材料的物流信息。
2 基于施工作业面的设备与材料表。建筑信息模型可按阶段性、区域性、专业类别等方面输出不同作业面的设备与材料表。
4.24 质量与安全管理
4.24.1 本应用点主要应用于施工阶段。通过现场施工情况与BIM模型的比对,能够提高质量检查的效率与准确性,有效控制危险源,进而实现项目质量、安全可控的目标。
4.24.2 质量与安全管理应用点的主要工作内容应包括:
1 收集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 在施工作业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施工质量、安全方案,生成施工安全设施配置模型。
3 利用建筑信息模型的可视化功能准确、清晰地向施工人员展示及传递建筑设计意图。同时,可通过4D施工过程模拟,帮助施工人员理解、熟悉施工工艺和流程,并识别危险源,避免由于理解偏差造成施工质量与安全问题。
4 根据现场施工质量、安全管理情况的变化,实时更新施工安全设施配置模型。
5 通过现场图像、视频、音频等方式,把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关联到建筑信息模型的相应构件与设备上,记录问题出现的部位或工序,分析原因,进而制定并采取解决措施。累计在模型中的质量与安全问题,经汇总收集后,总结对类似问题的预判和处理经验,为日后工程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提供依据。
4.24.3 质量与安全管理应用点的主要工作成果应包括:
1 施工安全设施配置模型。
2 施工质量检查与安全分析报告及解决方案。
4.25 竣工模型构建
4.25.1 竣工模型构建应用点主要应用于施工阶段。在建筑项目竣工验收时,将竣工验收信息及项目实际情况添加到施工作业模型中,以保证模型与工程实体数据一致,随后形成竣工模型,以满足交付及运营基本要求。
4.25.2 竣工模型构建应用点主要工作内容应包括:
1 完整收集施工作业模型及施工过程中修改变更资料。
2 根据修改变更资料更新施工作业模型,使其能准确表达竣工工程实体,以形成竣工模型。
4.25.3 竣工模型构建应用点主要工作成果应包括:竣工模型。模型应当准确表达构件的外表几何信息、材质信息、厂家信息以及施工安装信息等。
4.26 现场3D数据采集和集成
4.26.1 本应用点主要应用于运营阶段、改造阶段,也可用于施工阶段。采用三维扫描技术收集现场3D数据,与设计、施工、运维阶段的BIM模型对比生成信息化集成的现场BIM模型,主要目的是提供与现场空间高度符合的BIM模型。
4.26.2 本应用点主要工作内容应包括:
1 采用三维激光扫描设备,现场获得三维点云数据。
2 在绘图软件导入点云数据进行编辑,生成各个点片关联面的几何体。
3 对比参考现阶段BIM模型赋予点云生成的几何体以相关数据信息,便于拆分成土建模型、机电模型等。
4.26.3 本应用点主要工作成果应包括:现场3D扫描模型。模型应当准确表达构件的外表几何信息以及各阶段相关信息等。
4.27 设备设施运维管理
4.27.1 本应用点主要应用于运营阶段。基于BIM的运维管理分为静态运维管理及动态运维管理两个层面:
静态运维管理是指在竣工模型的基础上,将设施设备的相关资料,如厂家信息、日常巡检计划、维保计划等信息直接录入模型或通过网络数据库的形式与模型链接。将BIM模型作为建筑日常运维管理的资料查询入口。
动态运维管理是指在静态运维管理的基础上,通过运营系统的建设,实现运营数据与模型数据的互动与补充。
4.27.2 设备设施运维管理应用点主要工作内容应包括:
1 将建筑设备自控系统、消防系统、安防系统及其他智能化系统和建筑运营模型结合,形成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运行管理系统和运行管理方案。
2 在BIM模型中加载空间信息,实现空间规划、空间分配、人流管理等空间管理内容。
3 利用建筑信息模型对资产进行信息化管理。利用运营模型数据,评估改造和更新建筑资产的费用,建立维护和模型关联的资产数据库。
4 利用BIM模型作为能源管理的载体,实现智能照明、全楼空调管理、楼宇自控信息集成显示,并通过二维码、RFID等手段将设备信息在模型中集成。
4.28 子项改造管理
4.28.1 子项改造管理应用点主要应用于运营阶段。主要目的是区分所有部件的改造属性,提供一个符合改造需求的BIM模型。
4.28.2 子项改造管理应用点主要工作内容应包括:
1 收集数据,可以是蓝图、现有BIM模型。
2 根据蓝图建立BIM模型,或采用现有BIM模型,如模型不够完善,可采用3D扫描BIM模型进行对比,确保模型完整、准确。
3 将BIM模型中的各个部件赋予改造属性(保留、改造、更换、拆除等)。
4 利用上述BIM模型对改造进行可视化、进度模拟、造价控制等。
4.28.3 子项改造管理应用点主要工作成果应包括:
1 包含改造属性的BIM模型。
2 改造内容的可视化、进度模拟等方面的演示文件,以及工程量清单。
4.29 拆除施工模拟
4.29.1 拆除施工模拟应用点主要应用于拆除阶段。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符合拆除需求的BIM模型,可视化拆除过程。
4.29.2 拆除施工模拟应用点主要工作内容应包括:
1 收集数据,可以是蓝图、现有BIM模型等。
2 根据蓝图建立BIM模型,或采用现有BIM模型,如模型不够完善,可采用3D扫描BIM模型进行对比,确保模型完整、准确。
3 利用上述BIM模型对拆除进行可视化、进度模拟、造价控制等。
4.29.3 拆除施工模拟应用点主要工作成果应包括:
1 包含拆除属性的BIM模型。
2 拆除过程的可视化、进度模拟等方面的演示文件,以及工程量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