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BIM 加快建筑遗产信息化步伐
2016-06-01     浏览:118    评论:0        
导读:保存历史信息是《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阐明的保护目的之一,信息来源的确凿可靠关乎遗产的真实性。对真实性的守护,体现在真实、系统地记录和分析各种历史的、实时的信息及其变化和相互关联,信以传信,疑以传疑。
 保存历史信息是《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阐明的保护目的之一,“信息来源”的确凿可靠关乎遗产的真实性。对真实性的守护,体现在真实、系统地记录和分析各种历史的、实时的信息及其变化和相互关联,“信以传信,疑以传疑”。信息记录贯穿于保护循环全过程,是一切保护工作赖以开展的基础和“灵魂”。
  
  在数字化革命、信息化社会的语境下,传统的记录建档工作,应升级为以数字化为基础的遗产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和利用等活动,以适应保护实践的深化和细化。其至少具有以下特点:信息组织从无序到有序的“逆向工程”;涉及遗产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多种时态;信息来源多样、版本多样、信息载体多样;建筑遗产自身具有三维复杂性,叠加时间积累和来源多样等更多维度,使信息处理异常复杂。
  
  面对上述特点,既有手段能否应对?以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为例,目前虽初步实现数字化,但并未改变原有信息组织和表达方式,文字、图表、照片和图纸相互分离,缺乏关联参照,是典型的“信息孤岛”,不仅在读者和设计者之间“两头不讨好”,且为未来信息利用留下弊端。又如,我国的世界遗产地近年来按要求陆续开展了监测工作,但监测本身对信息化水平要求很高,建设中不得不补充基础信息,解决相关技术衔接,根本原因是跨越了信息化建设这个上升的“阶梯”。
  
  因此,唯有从信息化高度认识问题,以“信息化测绘”为开端,加快信息化建设,才是问题的解决之道。信息化测绘是继传统测绘、数字化测绘之后的新型测绘技术形态和阶段。常见的电子地图和GPS导航服务,甚至生活消费中的“团购”“、大众点评”等信息服务,就是信息化测绘的体现和延伸。网络化、实时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地理信息系统(GIS)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纸质地图,并已在城乡规划、考古、历史地理研究、遗产保护中取得成效,这得益于信息化测绘的变革。
  
  同样的概念和适用技术当然也可移植在建筑遗产领域。新型测绘不再简单向研究或勘察设计提供“测绘图纸”或“技术底图”,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开发遗产的信息管理平台,提供统领全局、贯穿保护工作全过程的信息服务。它具有技术体系数字化,信息交互网络化,信息服务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共享法制化等特点。
  
  目前来看,建筑遗产领域的核心适用技术是GIS和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以及衍生出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和“历史建筑信息模型”。近年来国内外都对BIM技术在建筑遗产中的应用进行了若干研究和探索,证明了它的适用性。例如,BIM的参数化构件库的开发思想与考古类型学相契合,可辅助类型学方法对建筑遗产进行研究,实现部分逆向工作。BIM可内置“时钟”,并在同一时间阶段上,并列提供不同版本的信息,可针对遗产记录中多时态、多样性的特征,完成对建筑测绘、勘察、检测、设计、施工过程、竣工、展示利用、监测管理、日常维护的全程记录。BIM的成果形式基本分为构件库、图纸、报表或屏显视图。其中屏显视图应用前景广阔,可用于个人电脑、公共大屏幕和手机等移动终端,制作各种传统或新型的,静态或互动的视图,为遗产信息的可视化表达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
  
  循此思路,可以建立以BIM 为核心技术的跨平台信息化测绘、记录体系,开发历史研究、价值评估支持系统,建筑遗产知识库,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辅助、方案在线评审、施工档案记录系统;与GIS 技术集成,形成多媒体展示、监测、日常管理平台和系统等。当然,技术有待拓展,难点尚需解决,同时需要专业链条上的各环节统筹发展,才能充分发挥优势。在可预见的未来,依托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遗产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将走向智能化,建筑遗产将成为有知觉、能回应、受众友好型的智能化建筑。
 

0相关评论

更多>相关BIM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BIM新闻
阅读排行
评论排行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本站动态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我们的服务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排名推广
积分商城
帮助中心
积分规则
网站留言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RSS订阅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