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的短板
2015-04-17     作者:bim    浏览:16    评论:0        
导读:阿喀琉斯作为冥河之子,也有致命的脚后跟,BIM的短板也同样存在。如果不小心保护,扬长避短,说不定哪天就会脚后跟中了一箭。 

阿喀琉斯作为冥河之子,也有致命的脚后跟,BIM的短板也同样存在。如果不小心保护,扬长避短,说不定哪天就会“脚后跟中了一箭”。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从知识体系上可以理解为“扩散到建筑业的信息化”——日本学者 Tadao Umesao 在题为《论信息产业》的文章中,提出“信息化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自然也全面的带有“信息化”地特点和诸多要素。
 
  在信息化内容中,信息设备、技术、内容、服务、人才、投资、政策等诸多要素都是关注的重点和入手角度,BIM实施上也都离不开,后文依次对其展开讨论和分析,看看“短板”都有多少?
 
  1.信息设备
 
  BIM工作,最常用的设备是“电脑”——无论大型、小型、手持或者RFID使用到的微芯片——统统都是基于电子计算机的“高速计算”装置。
 
  如果是独立地计算装置,想要用起来,那信息传输是不是也该有合适的设备?信息录入和输出(展示),是不是也该有合适的信息设备?这些设备的兼容性如何?利用方式和利用率如何?成本效益又如何?这些在企业中应该由CIO管理和思考的内容,那些报告,CEO们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对待……
 
  跟设备最相关的事情就包括设备采购。BIM本身由于自身特点,交互的信息量大,需要更低的错误率,需要同时处理更多的内容,对设备的要求也会根据应用不同而有所参差不齐。如何获得最正确的设备,如何争取最优惠的价格,如何选择最佳的供应商,这方面人的主观因素往往成为主导——但主导并不都是正面作用。
 
  也有精打细算的人会问:为什么要“高速计算”呢?打键盘、按计算器、人工笔算……行不行?是不是就可以省钱?答案肯定是:能省设备钱!但,总体上是不是省钱,就不好说了……
 
  最极端的例子:建筑业的工程蓝图,如果不借助绘图仪、翻图机,靠人工手绘加药液浸泡翻晒,真的省钱么?
 
  2.信息技术
 
  谈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就有硬件和软件地区分,就有按工作流地区分,有按技术层次地区分。
 
  硬件之外,软件进步本就日新月异,各自之间的差别、特点,更加琳琅满目——如果有软件企业推销:用了我的软件,就是BIM——这当如何挑选取舍?
 
  另外,对于BIM中的M,想要快速生产,则信息获取技术就首先要快。对于已有建筑或建筑内部情况,未来趋向于“点云扫描”、“照片三维成像”、“隧道断层扫描”等方法,层出不穷。而其次的,模型生成技术中,为了满足后续工作需要,更侧重于便利构件化拆分、便利批量成型地方法。当下的许多软件都开放了二次开发接口,编写的插件比软件更加繁复,实际上真的好用么?
SU是个比较有特点的三维建模平台,插件也丰富,但多人使用时,一旦某台电脑上使用的某个插件,与另一台有所不同……ArchiCAD 等老牌BIM工具也带有同样问题,比如说楼梯、材质、渲染等插件,即使主体软件平台一致,为便利编写的插件也容易带来更多的问题。
 
  至于软件间接口,很多也都是只有单向较为便捷(双向往往因为不同企业间利益不同,信息传递会有丢失),在工作流过程中如何匹配,如何“围绕工作需要选工具”,而非“工具能作的就作”(当下的BIM服务中,部分技术低劣的企业常如此)。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单向、单通道终究是会发展到双向、多通道、网络化、广播传递。对应着,存储技术从纸质、胶片、磁带,转向数据化、集中化、远程化(云存储服务)。这中间的安全性、便利性、容差、备份等诸多问题,更是重中之重。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被盗,数年工作心血付之东流,故事不为鲜见。对于企业,对于项目,都得从技术上保护好工作成果。
 
  信息加工技术从人脑到使用机械设备(如算盘,标尺等)已是一大进步,但从机械设备到电子设备,至少在建筑业仍旧没完全迈出去。相当多的从业同僚,仍旧乐于纸质表单,人工进行汇总(最常见例子于各类预算、概算、提量时)。甚至在工作逻辑上,习惯“一个人装配汽车”把工作全干完地模式,而非流水线式各自熟悉一段协调配合,更不要提“装配岛”式地方法。没有在思想上要利用设备地优势,一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事实上并不符合“建筑属于第二产业”的“大型化、系列化和综合化”需要。
 
  3.信息内容
 
  当下的建筑业,信息数字化、电子化率有多少?没有电子化的信息,便于传递和加工么?
 
  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是最直接的,效率最高的,但多人之间,许多人之间,就未必了。同一个建筑项目,往往在不同阶段纵向上是由不同机构主要参与工作,而在同一个阶段中又会有多个单位对应不同专项进行介入,仍旧习惯于“人对人”,或者喜欢“单线联系”、“我就找你”的模式,怕就不快了——也难怪“甲方喜欢开会”。
 
  返回来,如果会上根本没有涉及到自己的部分,还要浪费时间旁听,这样地信息内容也有效率么——也难怪相当多执行者抱怨“开会没用”。
 
  于是,这牵扯到了两个部分,首先是信息内容的分类,其次是信息内容的“按需取用” 地使用方法。BIM地信息内容,务必是带有属性的(大多是对构件进行标签化分类)——这一特点是为快速检索和查询服务的。当我们习惯于“谷哥”、“度娘”找资料享受其便利时,同样方法用在BIM信息上,也是理所应当——要什么,查什么就是,这可以说是共产主义阶段“信息极大丰富” “按需取用”地先进方法哦!
 
  对应的,信息分类法和信息格式地随进制定,也是必然。外国的MasterFormat、UniFormat、RICK-UK、SMM7等诸多编码体系,是西方工业化进程数百年经验积累而来,我国建筑业《建筑对象数字化定义》(JG/T198—2007)方才颁布数年……虽然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2011-2015年 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多次提及BIM,更多的(33次)提及“标准”,但原文起句多是“进一步完善”。在当下,企业自行推进过程中,只能根据自身需要,自行“完善”还没有的部分——这也是非常大的一部分阻力,也意味着相当的工作量和投入。
 
  另外,全球建筑业都在面临的问题,也包括“纸质文档必要性”这一个——虽然信用卡、网上购物、乃至手机炒股等纯粹的电子化经济已深入生活,可电子化“文档”交付的社会接受度仍旧有待时间。
 4.服务
 
  没有企业真的“什么都能干”——即便是创立了计算机业“PC或MAC”这一标杆的苹果,终究也基本放弃了自己生产CPU的状态,转为采购PC芯片制造商Intel和AMD的芯片服务。
 
  没有BIM这个缩写的时候,就没有全能,有了的时候自然也不会有。
 
  抱着“有了BIM这些问题就都没有了”地应用方总是在越来越失望;吹嘘“用了我的BIM什么都能干”的服务供应方总是越来越败坏声望——或者有一天“BIM”这词会和“小姐”这词经历同样变化历程。
 
  参考下“Web”技术从1.0到3.0(仍旧在被探索和众说纷纭)经历的过程和特点——毕竟在信息化领域里,网络技术方面的信息化内容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商业性。
 
  Web2.0常见的技术分层包括(1)个人化机制(面向对象层) (2)UI结构化元件(中间层) (3)Web组件UI控制项(程序及数据库对接层)。通过对项目的需要,提取其特性化“使用目的”,经过“中间层”对应到具体的技术问题或资料源……Web1.0到Web2.0的进步在于C/S(Client/Server)模式向基于B/S(Browser/Server)的应用模式,通过“后台”地按需获取数据大大节省了带宽。这意味着“后台”可以是更开放性(程序语言、模式、数据库方法选择更多)的状态,便于更多的技术内容接入;也替代了form(表单)递交方式,实现“无刷新”更新Web页面(或许技术上是异步,但对用户则感觉更加“同步”)。
 
  BIM服务或许也是?
 
  5.人才
 
  所有行业的信息化,都需要“高度复合型人才”,建筑行业也是。
 
  何关培先生曾在自己的博客上重点谈及过这个话题,并且把BIM能力从低到高分为6个层次:1.BIM软件操作能力2.BIM模型生产能力3.BIM模型应用能力4.BIM应用环境建立能力5.BIM项目管理能力6.BIM业务集成能力。但单纯把“BIM”本身列项指标化,怕也有将“工程能力”或者“管理能力”归纳其中,不完全合适。毕竟,BIM人才从信息化人才的共性中分析,重点还是在“信息分析与利用”能力的层级上划分比较合适。
 
  由于当下正是建筑业信息化大发展的时刻,技术更新快,知识代差趋于明显,所以BIM人才的生命周期往往短暂——又或者需要持续不断的培养更新知识。于是,其企业忠诚度往往因为竞争激烈而较差——如果企业不能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或持续投入,恐怕很难长期保有。同时,由于更新快,只有较强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人员才能在这方面有所发展,执意要求能力超强的人才,企业自我培训和更新的难度、成本较高。
 
  由于社会总体教育水平和从业人员背景限制,建筑业内具体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数量普遍是不足的。效费比来说,全面揠苗助长不如重点提高。
 
  6.投资
 
  信息化总体是一个渐变过程,是认识到信息化技术优势后,长期积累的过程——“技术决定论”的观点往往还会被突出强调。所以,虽然从社会整体来说是要有政策引导和大量基础技术投入,但对机构或个人,持续性的,有计划地投入将更为适合——重要还是人的部分,理解并适应新的方法,总是需要过程。锻炼健身,也不是一次大运动量的活动就能提高,那反而容易猝死。
7.政策
 
  尽快制定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条例并日益完善,都是必要的,无论从国家层面的规范,还是企业标准。
 
  前文引述的《2011-2015年 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作为最近数年的指导性文件,已经开始落实的多项具体内容,已经渐渐引发了业内的诸多变化。更多地参与其中,更深层次的交流,有力的早期项目实例,都能更多的促进和起到标杆作用,影响下一阶段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短板不少,解决方法也不少,概述以上:
 
  (1)信息设备装备化。主动地将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等应用于作业,人工总会越来越贵,将重复性的、机械性的劳用设备替代,提高局部效率。
 
  (2)信息技术利用化。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更多与行业结合,以BIM方法改进作业流程,提高作业质量,提高总体效率。
 
  (3)信息内容数字化。将设计信息、生产信息、经营信息、管理信息等各类信息整理并分类汇总,数字化以利于查询和利用。
 
  (4)BIM服务完善化。通过中间层的加入,将信息设备、信息技术、信息内容形成一个整体,并便于让专业人员各自发挥其最大效能,使其"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
 
  (5)BIM人才递增化。培养使BIM人才的比重增加。一方面是通过原有的信息工作人员能力的自我提升, 使其快速掌握BIM知识;另一方面是,给全体人员普及BIM知识,增强信息化已是,以便逐渐适应总体信息社会的要求。
 
  (6)BIM投资长期化。在每年的预算或投资计划中,对信息化的投资给予考量,支持BIM人才的培养、信息设备的装备、信息技术的利用、信息内容的开发和信息服务体系的完善,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企业实力。
 
  (7)信息政策封闭化。通过自身的发展不断规范化、信息产业化、BIM产品增值化,为上述六化的实现与完成提供良好的约束机制和发展环境。
 
  BIM的根仍旧扎在建筑业这片沃土上,哪怕短板也需要结合实际来分析和解决。凡是脱离建筑产业需要或罔顾产业现状的,露出的怕将不仅仅是“阿喀琉斯之踵”,而是会和安泰一样,被扼死在空中。
 

0相关评论

更多>相关BIM学院
推荐图文
推荐BIM学院
阅读排行
评论排行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本站动态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我们的服务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排名推广
积分商城
帮助中心
积分规则
网站留言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RSS订阅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