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里雾里说了半天,BIM又如此强大,其到底给施工企业带来了什么?我不知道!额滴神,你竟然不知道还充什么大师啊?起码说(对施工企业而言),当前的BIM运用结果还是不具实际操作性的,就如同我们要实现共产主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很多所谓“大师”的忽悠下,BIM成了解决现有施工效率的万能钥匙,某某项目签署BIM合作协议、某某项目利用BIM解决技术难题等等。BIM这样的“被”成功颇具中国特色。
首先,BIM在业内并未有像“大师”描述的那样,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设计院有哪家是利用BIM建模,然后拿出来共享的?既然源头都没有,难不成你还想让设计、施工、监理、物业各自建立自己模型?还真有“大师”提出这样的说法,那“信息协同”就不存在啦,唯一先进的可能是大家都有三维模型了,看起来比较直观,BIM存在的意义几乎没了……
其次,BIM在实际操作中并未体现出对施工企业有更大的帮助。现在利用BIM的技术软件工具多为Autodesk公司的Revit,如果说在投标过程中用Revit建的三维模型凭借其不太清晰的图像还能蒙混一下建设单位的话(其精细程度还远不能和3D max或者Maya建立的场景相比较),模型给施工企业做施工图的话还必须通过剖面生成AutoCAD所兼容的二维图形……
唉,又被打回原形!
那位看官说了,我就直接拿3D的模型指导施工嘛,没说不可以。技术上,Revit建立的3D模型好像不能标注尺寸,也不具输出功能,你当然可以打印屏幕啦,或者你可以搬个电脑到施工现场去核对。根据现有的Revit建立的数据模型,如果是平常的住宅(30层是电脑建模所承受的实际极限?我也不知道极限是多少)也许可以搬个笔记本去看看,如果是“上海中心”?我看还是算了吧?要不估计你得头天晚上开好,第二天拿去施工估计图像会生成了,但如果你不小心按了个键,大概你会有从“上海中心”楼顶跳下来的心…..,IT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坚信,等上海中心建好了,也许会有如此高速的电脑了……
大师说,BIM是指导施工的4D、5D甚至是nD的工具,我说看官,你明白了嘛?他大概的意思就是3D的模型加上一个元素(如:时间)就加一个“D”,建筑元素是如此之多,所以就有“n个D”啦。如此堆叠元素来凑概念,除了能忽悠人,还有啥实际意义?
大师又说了,BIM能实际产生工程量甚至是施工预算。仍以Revit举例,Revit所包含的中国标准的“族”极为有限,没有标准怎么产生工程量啊?即使产生了,也要打个很大的“?”,能真实反映嘛?不要很轻飘飘地认为就是能实现,是要实际来验证的。从施工企业来说,即便你真能产生真实的工程量,那对我的好处是什么啊?所谓“无利不起早”,买的不如卖的精,现在我的老底你甲方都清楚了,我还到哪里去赚“量差”去?我们都当活雷锋啊?不要寄希望于我们将会有规范的市场,我相信就如“中国走特色社会主义,50年不变”!
大师还说了,BIM能解决不同工种间的碰撞问题。仍以Revit(俺Revit和你有仇吗?老拿俺举例,嘿嘿,不得已,我们很多人认为Revit就是BIM,后面给解释)结合机电安装来说,机电有水、电、风基本工种,拿Revit来建模,然后再通过Navis Works Manager(欧特克公司专门验证碰撞的产品)来验证不同工种之间的碰撞。这好像是我看到设计室员工拿来写论文的唯一亮点,只要写BIM必然有碰撞检查,还不是通过Revit本身来进行的。但即便这个功能也好像是个伪命题,并未见得有多少实际意义。就三个工种之间检查碰撞,说不定检查了半天,才发现结构有根设计的大梁正好挡在中间,还没考虑施工企业做出来的结构与设计有多大的偏差。还有个现象就是,我没看到过他们论文中有高层建筑的举例,相信如果是高层建筑,加上他手中的办公电脑,那才真正是杯具了。
有位看官说了,在俺投标时的成功忽悠下,甲方指定俺必须建立BIM。那恭喜你了,那你得购买工作站级的电脑;购买相应的工具软件;如:Revit、Navis works、ArchiCAD等;当然你还得配备专业的人,这可不是word,会打字就能用。有了人,有了工具,你得干活啊,你得花气力建立自己的BIM。我想现实情况下还没很多企业肯和你共享,唉唉,真杯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