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海港一角,一艘艘邮轮伴着洪亮的汽笛声,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驶向远方,在它们的身后,矗立着一座规模宏大、造型极具现代艺术气息的邮轮码头。这里就是由中建二局总承包公司承接的亚洲最大邮轮码头——天津港国际邮轮码头。近日,该项目荣获了中国土木工程的最高奖项——“詹天佑”奖。荣耀的背后,是二局总承包人致力科技创新所付出的汗水与智慧。
BIM技术巧通关
建筑信息化是推动建筑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建筑技术创新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建二局总承包公司负责天津港国际邮轮码头客运大厦和设备采购安装工作,在项目施工中,由公司技术部牵头组成的技术组多次探讨布置,将BIM设计全过程应用于工程建设。科技部负责人刘治国说:“BIM技术是提高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核心竞争力,我们成功将此技术贯穿于邮轮码头建设中,有力提高了工程的建筑品质。”
邮轮码头的主体钢结构为异形钢结构,结构东西方向长达380米,而外檐部分的异型装饰板和中空玻璃幕墙为超长、超薄型,厚度仅为18毫米。如果按照以往的施工方法,不但会多次返工,而且会浪费大量的工程材料,延误工期。项目部利用BIM软件进行深化设计,同时精确细化到每一个构件,逐区域、逐层、逐点地准确定位出每个大钢构件同外装饰面层之间的净距离,达到了施工控制的各项要求,并实现了“零”返工。
在邮轮码头施工中,BIM技术的应用涵盖了建筑设计、结构设计、钢结构深化设计及施工等全部内容。项目部利用BIM技术深化设计图纸12880张、编制方案208份、组织专家论证9次,成功解决了海边大型公建的建筑外形复杂、屋面结构特殊、机电系统复杂、综合排布难度高等技术难题,确保了工程的最佳实施效果。
沿海难题迎刃解
因为项目离海很近,防止场地下沉、海水侵蚀便成为项目部科技攻关的重点。由于项目所处位置距离海边仅有8米,受潮汐影响,地下水位极高,开挖后承台每天淹没一次,降排水难度非常大,全面降水还会带来场地下沉,下沉问题便成了项目施工的拦路虎。没有被困难吓倒,项目部紧急成立了以公司科技部安凤杰、项目总工王建等组成的课题攻关小组。他们集思广益,多方征求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意见,并组织专家考证。经过三天三夜的研究讨论后,大家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根据潮汐特点,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场地潮汐状态,采取“阻”、“疏”、“排”相结合的排水方式,在满足工期及降排水效果的同时,很好地控制了场地下沉,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在防止海水侵蚀上,为确保材料的耐腐蚀性,技术组就在混凝土精准比配上狠下功夫,确保其按照环境类别和作用等级达到海边耐腐蚀强度要求。在钢结构方面,项目部采用了高品质的防腐涂料,加强构件涂刷厚度,装饰装修材料使用的钢材和机电支吊架均采用镀锌处理,成功解决了材料易受海水腐蚀的问题。
在防水工作上,项目部确定了封闭导水的施工方案。将由厚铝折制而成的导水槽固定在增强混凝土板下,同时加设密封的止水胶条,让渗水通过导水槽流至场地边缘的天沟处,完美的防水功能确保了项目施工完全不受渗水的影响。
节能环保收效益
在节能环保工作上,项目部也力争将科技创新提高到新层次。
邮轮码头项目技术组充分利用浅层地下取之不尽的海水作为冷热源,实现了5.9万平方米大空间冷热源中央空调的功能和效果。项目部利用海水源取暖制冷,比电锅炉加热节能2/3以上,比燃料锅炉节能1/3以上,既节能又环保,为低碳经济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模式。
共享大厅屋面采用电动百叶屋面,实现了共享大厅的自然采光,采光率接近100%,光线覆盖面积大,达到了节能降耗的最佳效果,每年可节约电费七百多万元。
科技塑造精品,创新驱动发展。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天津港国际邮轮码头已于2011年投入使用,完善的设施、便捷的交通吸引着众多邮轮公司在这里开辟航线。截至现在,邮轮母港已接待国际豪华邮轮一百余艘次,出入境旅客达三十余万人次,接待各界参观考察十五万余人次,主要航线已至韩、日等众多港口城市。
从天津港国际邮轮码头出发,一艘艘国际邮轮日夜不息地驶向蔚蓝的大海。作为天津港有史以来建设完成的最大国际邮轮码头却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卧听涛声,闲看云卷云舒,优雅而恬静。而在二局人的心里,她却是一个孕育着科技兴企梦想的“精品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