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的意义
作为中建技术中心BIM技术研发团队带头人,李云贵要做的事情可不少:首先,要协助科技与设计管理部完成总公司层面的BIM技术顶层设计和技术政策制定、统筹规划、整合BIM资源,同时优化资源配置,协调BIM技术发展,提升应用效果;其次,要组织相关二级单位开展国家级、行业级和企业级BIM应用标准研究和编制工作;最后,技术中心还要通过关键技术攻关,在专项领域实现突破,形成为重大工程提供高端技术支持和服务的能力,占领制高点。“BIM在国内建筑行业内还是一个新事物,大家还处于一个探索时期,所以谁站位高,谁就掌握主动、拔得头筹。”李云贵对笔者解释BIM技术的意义。
李博士说,总有人认为做个施工动画,画个3D图就是BIM,其实不然。BIM是一个技术体系,可以贯穿建筑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北京林河研发基地是中建技术中心第一个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维管理全生命期综合应用BIM技术的示范工程。“最大限度地避免时间浪费、有效地减少质量风险,精确地控制建设成本,这个是BIM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李云贵说。
探索应用于全生命周期
在林河研发基地项目规划阶段,规划者利用BIM模型对场地周边环境、建筑体量进行分析,对风环境、日照、采光进行模拟。在设计阶段,通过BIM模型进行建筑、结构、机电多专业协调,从而发现了很多图纸中的“错、漏、碰、缺”问题,有效提高了设计质量。在施工阶段,由于研发场所需要很多特殊的地段保证研发需要,例如巨型反力墙、反力底板等,这些地段的建设预埋件多、施工精度要求高。于是单独对反力墙、反力底板建立BIM模型,利用BIM模型推敲施工流程,精确定位钢筋、托架、预埋件布置,把握施工要点,消灭技术难点,确保了施工质量。
“通过林河工程,我们要探索出一条BIM技术在„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期中的实施途径,充分利用相关软件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优化,解决设计和施工过程中BIM模型的衔接问题,为建立企业级BIM技术实施标准打基础。”李云贵表示。 BIM技术弥补二维图纸不足
“有了BIM技术,图纸是不是不再需要了?”当笔者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李云贵博士禁不住笑了起来。“其实,两者并不矛盾,他们之间应该是互补的关系。BIM技术弥补了二维图纸表达复杂工况的欠缺,给工程团队提供了一个高效的专业协调和协同工作的工具。” 传统二维图纸在表达建筑构件细节时一直具有先天优势,比如工程中经常出现的楼梯栏杆细节,建筑师在一张图纸中完全可以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硬性地用模型表达反而啰嗦。现在很多人对BIM技术尚不了解,更多的还是对已有技术的依赖,对新技术应用的恐惧。
人们真正想问的问题应该是:“没了图纸,我怎么工作?” 图纸是“工程语言”的核心部分,“看图说事”是工程师的基本功,也是饭碗,而未来也是。所以BIM技术其实只是工程语言中的新元素,它依赖已有的工程术语,增加了表达工程信息的手段。所以,“二维图纸”原来、现在、未来都会存在,而“三维模型”是对它的补充。说它不神秘,是因为不管模型,还是软件,都充满大家熟悉的工程信息,只不过是用另外一种形式和手段,更加高效地组织起来。说它的应用不简单,是因为它要辅助工程人员解决最难的协同工作问题。这说明,BIM技术不是一两个人会操作软件就行的,还要好的、新的工作模式来配合。
人们真正想问的问题应该是:“没了图纸,我怎么工作?” 图纸是“工程语言”的核心部分,“看图说事”是工程师的基本功,也是饭碗,而未来也是。所以BIM技术其实只是工程语言中的新元素,它依赖已有的工程术语,增加了表达工程信息的手段。所以,“二维图纸”原来、现在、未来都会存在,而“三维模型”是对它的补充。说它不神秘,是因为不管模型,还是软件,都充满大家熟悉的工程信息,只不过是用另外一种形式和手段,更加高效地组织起来。说它的应用不简单,是因为它要辅助工程人员解决最难的协同工作问题。这说明,BIM技术不是一两个人会操作软件就行的,还要好的、新的工作模式来配合。
如今,该BIM技术研发团队承担了中国BIM发展联盟“施工与监理阶段P BIM应用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研究,研发团队发现国内建筑施工企业间的竞争完全从成本优势转向创新优势,而建筑项目的高度个性化,决定了其BIM技术应用的难度,但也从相反的角度说明了BIM技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带来效益提升的潜力。
BIM,大数据时代的建筑业核弹
地球村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这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升级版。研究表明:建筑业是数据量最大、业务规模最大的大数据行业,但同样是当前各行业中最没有数据的行业,就同等规模的企业来讲,也是最没有数据的企业。
这样的行业就是典型的等待被革命的行业,但行业近30年一直被约25%的行业增速(与互联网产业增速相当)麻痹着,行业管理创新能力十分微弱,企业与行业的转型升级步履艰难。信息化、互联网、大数据与行业隔得较远。
当然建筑业信息化、大数据始终难发展起来,与行业本质也有较大关系。建筑业生产的复杂性,导致互联网充分应用、大数据成为生产力的技术难度十分巨大。这一点也大大减少了技术对行业变革的冲击,使保守势力得以长期掌控行业。
建筑业独有的生产方式,相对于制造业,即使是一幢6层普通住宅楼的建造,也是面对海量数据的管理。建筑业要达到制造业的精细度,要细到每一堵墙每一块砖都要事先排好,出好排布图,各种规格砖的数量事先统计好,按数据通知供应商供货,安排运输班组按精细数据按各堵墙用量的标注图,进行垂直运输和楼层就位。让砌筑班完成作业后,几乎没有任何二次搬运和废料。
在BIM技术出现以前,按传统的管理技术手段,现在行业内没有一家企业能做到。 BIM技术的发展和初步成熟,将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完全可以轻松实现上述管理手段。 BIM技术在创建、计算、管理、共享和应用海量工程项目基础数据方面具有前所未有的能力,让建筑业的管理与制造业的差距大大缩小。从全专业建模、计算工程量,到分析各专业技术冲突,输出预留洞标注图,专业团队可以10天时间完成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体量作业,比传统作业方法,综合工效要快5~10倍以上,工作质量(数据质量、技术成果质量)更是提升数倍。
BIM技术在海量项目数据的承载方面也表现优异,由于多维度(可大于7个维度)结构化能力,工程数据和业务数据只要加载到BIM上,不仅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升,管理的功能也可大幅增加,如数据的可存贮、可搜索、可计算和可追溯能力都大大加强,项目各参建方的协同能力增强很多,有效减少协同时间成本、降低协同中的错误。
BIM技术不仅在处理项目级的基础数据方面,在支撑企业级海量数据方面,同样具备强大的能力。建筑业项目管理主流模式至今还是以承包制为主,集约化运营难以做到。其根源就在于企业级数据集约化还无法实现,基于BIM的企业级项目管理系统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将不再是难事。
企业级BIM系统将大型建企的上千个项目的构件级基础数据集成管理成为可能。传统方式下,上个月完成多少产值,下个月全公司钢材用量,完全靠各企业自报,有问题也无法追溯,ERP系统收集上来的数据完全不可信。集约化的采购、资金运营无法做起来。基于BIM的企业级基础数据系统,将上千个项目的海量基础数据结构化,通过云计算实现企业级精细统计分析。